福州民俗——太平面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民俗大有差别。比如,在我的老家山东,就有一个风俗,叫“上马饺子下马面”。当有人外出时,家里通常会让他们吃一顿饺子,这是“上马饺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顿饺子会让人久久珍藏对家乡的思念。而家人远归,或客人登门时,吃的就是面条,俗称“下马面”。

我生长在福州,从小熟知的风俗是福州人常吃且必须吃的太平面。

福州人吃线面的历史,要推至宋代。据说,当时人们称它为“汤饼”。因为在宋代,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为“饼”。而线面必须经过在汤中捞煮后才可食用,故而得名。

如今的福州人,不论是红白喜事,还是逢年过节,特别是生日,都要扯上线面。鸭蛋、鸡肉汤、老酒加线面,组成太平面的豪华阵容,陪伴无数福州儿女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线面就像一根感情线,牵住福州人的一生,哪怕是落脚海外

在过往的两千多年里,福建这地方大多时间远离战争,属于“兵家不争之地”。但福建人恐惧战争是出了名的,这可以从福建各地现有的地名得知。现在,福建含“安”字的地名特别多,有永安、同安、晋安,还有福安、南安、诏安等。福州人吃面,就是图安,故而叫太平面。为什么叫太平面呢?因为,福州人吃这碗面,至少要配一个鸭蛋。注意,必须是鸭蛋,而不能代之以鸡蛋。蛋在福州方言中发古音,读作“卵”。“卵”跟“乱”音相近。“鸭卵”即谐音“压乱”,寓意“太平”。为此,福州有一句俗语,叫“吃卵说太平”。

传统福州线面的制作十分讲究。福州许多制面人供奉“九天玄女”为制面始祖。相传,九天玄女给王母娘娘贺寿,煞费苦心准备礼物,最后精制了细如丝、长如发的福州线面。早些年,福州大街小巷四处可见在阳光下晾晒的白色的、如瀑布似的上架线面,场面相当壮观。因福州线面具有“易煮快熟,久煮不煳,柔韧滑润,嚼不粘牙”的特点,明代时线面从福州传到日本。据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餐饮业还组织专门的考察团来福州寻根访祖。

对福州这道传统美食说了这么多赞美的话,你一定以为我对他爱得痴狂吧!事实正好相反,我压根儿就没有真正喜欢上它,只是因为外公和外婆的坚持,才勉强接受了它。私下告诉你吧,这种线面还有着一种外地人想象不到的特殊功能。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经过守岁熬夜的我,还睡眼惺忪,外公已经为家里每人煮好了一碗热腾腾的太平面,说吃了它可以得到一整年的平安。我本想今天可以继续赖床的,但妈妈的威胁来了。妈妈说,你现在不上桌,十分钟后,你这一小碗面肯定要“胖”成两大碗。因为,我曾多次领教过福州线面的“恐怖”,所以只能乖乖出去,并极其迅速地把它消灭了。

年复一年,消受福州太平面基本是以这样的节奏。过年和生日,是绝对少不了的。唯一看到的变化是,偶尔鸭蛋会改为鹌鹑蛋。因为,福州话“鹌鹑”读起来跟“安全”音近。太平面吃着吃着,我就长大了。

或许,当成为爸爸或外公的时候,我也会选择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的后辈,不管他爱吃,还是不爱吃。我想,这也许就是传统得以传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