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才能给孩子们一个更丰富、更美好的精神世界?”这是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的“95后”女孩李柏霖回到家乡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担任语文老师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在她还没想到怎么做时,学生作文里的一句话让她受到启发,这句话是“我长大以后,一定会陪着自己的孩子念书,不然孩子学不好”。看到这句话时,李柏霖猛然意识到,自己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把压抑在内心的情感倾诉出来,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通过观察,李柏霖发现学生大多沉默寡言,这是长期缺乏与人交流的结果。那么,用什么方法叩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们能够主动和自己交流呢?一次,李柏霖在批改试卷时,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棉花吐出了丰收。”这句充满诗意的句子,顿时让李柏霖眼前一亮,学生也许羞于表达,但纯真的内心有着无限的想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一定只靠语言,彼此的鼓励、欣赏也能够达到心灵的共振。既然学生不愿意说,那么是不是可以让他们把心里的情感写出来呢?
由于担心写诗的要求会给学生带来压力,所以李柏霖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诗歌是自由的,与平仄、修辞、对仗无关。为了让学生不害怕写诗歌,有时李柏霖会在黑板上画出九宫格,让学生填入词语,连成句子;有时李柏霖会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和蚂蚱玩,对小草说话,把秘密分享给微风……学生写不出诗,李柏霖也不着急,而是耐心向他们提问:“蓝天让你想起什么?”“大海。”“那么大海里有什么?”“有鱼。”“天上有什么呢?”“有云在动。”“鱼会做什么?”“鱼会唱歌、会跳舞、会吐泡泡。”“咦,云为什么不能吐泡泡呢?”就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的表达逐渐清晰,使用的词汇也更加丰富,交上来的诗歌既灵动又浪漫。有个学生写《梦》:“在我的梦里,遍地都是糖果。可在妈妈的梦里,全世界都是我。”有个学生写《打架》:“树叶在安静地睡觉,风想和它做游戏,一把把它推下了床。树叶生气了,追着风打了起来。”有个学生写《梅》:“大概,冬天是梅花的心上人吧。”李柏霖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说冬天是梅花的心上人?”这个学生回答道:“冬天那么冷,梅花也坚持盛开,一定是梅花想见冬天,他们相爱。如果爸爸妈妈也像冬天和梅花一样就好了。”听了这话,李柏霖把这个学生紧紧搂在怀中。
原来把自己心里所想写出来就是诗歌啊!学生意识到诗歌似乎也不是那么难写,一个个跃跃欲试。李柏霖还在班上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从那以后,学生写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交给李柏霖的诗歌也越来越多,那些诗歌或是对美景的感叹,或是对悲伤难过的宣泄,或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每一首都让李柏霖震撼、赞叹,她把这些诗歌像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既治愈自己,又让学生一点点走到她的心里。
每年临近过年,一些学生的父母会回到家乡,李柏霖就把学生写的诗拿给他们父母看,父母能感受到孩子一年的心理历程。每当看到这一切,李柏霖就心生感慨,诗歌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却能让孩子敞开心扉,拉近与父母关系,那么自己做的这一切就都是有意义的。
从教写诗到现在,学生交到李柏霖手中的诗歌达到了一千多首,为了给学生留下纪念,李柏霖将这些诗做成了两本诗集。在诗集的扉页,李柏霖写道:“我亲爱的孩子们,如果你喜欢写诗,老师希望你一直坚持写下去,也许时隔多年再翻开,你还会在文字中看见你鲜活的童年,看见你经历过的那些美好。”
是的,无论时光多么久远,这些诗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光亮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