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故乡

父母给孩子“训话”时,总会说某某家的儿子或女儿如何如何。“别人家的孩子”,就这样成了一个梗。而在网络营造的语言环境中,这个句式不断衍生、改变,翻造出许多新的梗来。比如,“别人家的宠物”是那么乖巧、精致、通人性,而自己养的猫狗不是傻就是闹,还酷爱掉毛。又如,“别人家的导师”是那么和蔼,帮学生改甚至写论文,自己的导师却严格无比、不苟言笑。

有意思的是,最近我亲历了一次“别人家的故乡”。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大学同学发微信问我:“你老家是否为T镇?”我说:“是的。”他像抓到了娃娃似地兴奋:“那是个新晋网红古镇啊。我马上要去那儿旅游啦,快告诉我有些什么美食。”我也忽然兴奋起来,仿佛赋闲多年的老臣,突然接到征召起用的谕旨,赶紧调动库存的记忆,说了一大堆的特色小吃。

过了几天,碰到这位同学。我满怀期待地问他旅游感受,他却漠然道:“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好玩儿的。”言下甚为失望。比他更失望的是我。我失望的不是他的回答,而是他所描述的T镇,与我心中的太不相同。既如此,小吃的味道自然也是变了的。其实,同学口中的T镇,恰是网上宣传图片和视频里的那一个,是“别人家的”。

我们以前常说,生活是一个大舞台。但在以前这只是一种比喻罢了。现在,直播、短视频在网上泛滥,并渗透到生活里。生活才真的成了一个舞台。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多半是戴着“别人家的”帽子的东西,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就像我的故乡,出现在短视频里时,小桥流水、岁月静好,尽心尽力地表演着一个江南“网红古镇”的模样,我同学所见,即是如此。镇子真实的个性却遭埋没。终于,它把自己演成了“别人家的故乡”。

这“别人家的”一切都不妨归入“朋友圈里的生活”,像刚从整容医院里走出来的美女,靓丽却不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