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一个上午,总算有时间坐下来喝口水,我迫不及待地打开文件夹,准备利用午餐前的时间看完一个案例分析。平时完全不关心我的同事突然把脖子抻得老长,几乎把脸贴到我的电脑屏幕上,用夸张的语气问:“你在看什么,难道是看剧?”
然后他发出鸭子般刺耳的笑声,我只好尴尬地回答:“没什么,上网随便看些新闻。”心里却暗自庆幸——好险,差点儿被人发现秘密。这次化险为夷全靠平时积累的经验,我把文件夹的名称改成“风景照”,将厚厚的书放在桌子底下的文件柜上,连电脑都加装了防窥膜,一有风吹草动,我就能迅速将其切换成工作模式。
这是我准备司法考试的第三年。作为在职备考人,我不得不和一群爱打听八卦的同事斗智斗勇。
我的本职工作是电视台的记者。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会采访法官或律师,在听他们讲述案情时,内心会升腾起“我也能做点儿不一样的事情”的欲望。当时,我的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相反,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例时,我能体会到用法理抽丝剥茧分析案例的畅快感和久违的好奇心,于是,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我的短期目标。
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只能充分利用“边角料”时间,一有闲暇就在隐蔽处把书翻开,偷偷看上几眼,在心里默背法条,还要时不时地环顾四周。吃完午饭,大多数人会午休,我则插着耳机观看案例分析的视频。
晚上回到家,做完家务后,我一边陪女儿写作业,一边看资料、做笔记。有时过于专注,惹得女儿大声抗议:“你赶紧来批我的作业!”她认真地问我:“难道大人还要考试吗?”我无法解释这复杂的因果关系,只是告诉她,因为妈妈想要改变。
在备考的路上,那些无孔不入的压力让我饱受折磨。如果没有考上,我是否还有重来的勇气?即便考上,我又能否潇洒地递出辞职信?
在最后阶段,我复习时将手机锁进抽屉里,也不预设结果如何,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每日的计划。对我而言,司法考试就像一场与自我的较量,证明我依然有“梦与远方”的期待。
成绩公布那天,我正在采访一位法官,因按捺不住喜悦,私下与她分享了“上岸”的消息。她立刻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说“这太不容易了,复习一定很辛苦”。她同样是跨专业通过考试的,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喜悦的心情慢慢冷却,摆在眼前的是更加严肃的问题——能否实现职业转型?事实上,人到中年,即使试错成本增加,也并不意味着应该彻底“躺平”。因为我清楚地明白自己要什么,也对现状不满意,心里就有股力量驱动着“内卷”。目前,我已向心仪的律师事务所递交了实习申请,正式走出改变现实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