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什么

近日,幼儿园老师询问小朋友们知道时间是什么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人说时间是沙漏,有人说时间是钟摆。小儿子积极举手,大声说:“时间是米饭。”

可想而知,他的回答引来老师的疑惑不解和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面对老师的询问,小儿子不假思索地说:“因为我们在一口一口吃掉它。”

小儿子的回复让我陷入了沉思。

如果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我是不是也会陷入俗套?

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时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物质或者是能量,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抽象概念,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物理量,类似长度、质量、温度、体积、面积、密度等。

在一些电视剧或书本里,会有改变时间的设定,穿越到未来,或者是回到过去。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发现类似的例子。

人们习惯用时间来测算日夜的更替,也用时间来衡量朝代的更迭。

对于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月、日,人们再熟悉不过。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出现记载天文历法的甲骨历,也是目前已知全人类最为古老的一份历书实物。可要回答时间是什么,人们可能众说纷纭。

每天,我们都会用到时间,不论工作还是学习,大家都依靠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一天24个小时,一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至于时间是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深入探究。

小儿子理解的时间是米饭,因为在一口一口地吃掉它。他用朴素的思想,说明时间在不断地流逝,恰如一日三餐的米饭,吃一口就少一口,如果有可口的菜肴,可能会多吃一会儿;如果没有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可能草草吃完。不管是用心品尝,还是敷衍了事,时间都在一分一秒中流逝。

渐渐地,有人提出人生需按照自己的时间概念生活,也就是规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比如,准备孕育孩子时,母亲计划吃多久叶酸;怀孕时,哪个月份要吃什么,做什么检查,预产期什么时候;孩子3岁要上幼儿园,每天早上7:30要叫醒,8:00要送到,每天下午4:00要接回家;6岁要上小学,每天早上7:00要起床,每天下午5:00要接回家,每天晚上9:00前要写完作业睡觉。初中、高中、大学亦如此。参加工作后,早上8:00必须赶到单位,不得迟到、早退;参加会议,乘坐交通工具,迟到1分钟都不行。年老在家,或许时间的弦才会松一点,但也不能太松,因为要接送孙辈上学,要应朋友之邀参加活动等。百年归天后,送殡仪馆、选墓地、出殡,后人都要抓紧时间办理。总之,人的一生都是跟着钟表走完的。

有了时间概念,人们学会了定计划、做安排,制定三年、五年规划,开启百年展望等,将活动预设到了未来。

其实,这也有两面性。好的一面是让社会以及个人的所有活动变得非常有规律、有秩序;不好的一面是让更多人成为时间的奴隶,时刻处于紧张、忧恐、焦虑之中。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先发制人”“唯快不破”的思想逼迫社会“内卷”,实则加剧了人类疯狂的一面,让生存变得乱无章法,违背了时间概念的初衷。

时间的确是让人爱恨交加。时间无所谓情感,但人的生活、岁月又离不开时间的丈量。在花前月下、举案齐眉、良辰美景时,人们希望时间越长越好;在伤心欲绝、痛不欲生、祸不单行时,人们则期盼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时间并不会听从人的安排。越是想时间慢点过,多玩一会儿,多睡一会儿,多享受几天权力,多赚几年钱,多活几年,时间就是不允许;越是想时间快点过,少受几天苦,少上几年班,少做几天作业,少生几年病,时间同样不允许。赶高铁、飞机,路上堵车慢了几分钟,列车先开了,飞机飞走了;等公交,有事很急,可车就是迟迟不来。更不用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之类无法预测的意外。这就是人与时间的游戏。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稍纵即逝;于是有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些朗朗上口的谚语,传诵至今。

其实,不管时间是什么,为了生存和奋斗,我们记住时间;为了自由和快乐,我们忘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