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谈钱

我的朋友准备下个月结婚,她是在世界500 强外企打拼的上班族,未婚夫则是个创业未果仍在啃老的中产二代。有一次喝多了,她才向我们吐露心底的不安:“我就是想不明白只有我一个人赚钱的家庭要怎么维系,他是打算永远找爸爸要钱来养活自己的老婆孩子吗?”

其实这个问题梗在朋友心里很久了,她一直耻于开口,总觉得这些现实问题会戳破爱情的浪漫泡泡。但如果结婚之前不把一层又一层的泡泡戳破,又怎么知道底下藏着的是一片旷野还是一地鸡毛?

我跟我先生在恋爱满3 年的时候开启了我们的“婚前会谈”。

一、谈彼此的婚姻观。婚姻之于你我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抽象,却是婚姻最坚实的根基。一段婚姻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它将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长河中成为合伙型、消耗型、成长型还是“丧偶”型,都取决于它的根基。

我们已经过了为冲动而结婚的年纪,又还没承受为了将就而结婚的压力,在这个相对成熟又游刃有余的30 岁,用开放的态度来思考自身的婚姻观再好不过。我选择了纪伯伦在《先知》里的一段话向先生表达我的观点:“你俩要彼此相爱,但不要使爱变成桎梏;而要使爱成为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波澜起伏的大海。要相互搀扶着站起来,但不要紧紧相贴。须知神殿的柱子也是分开站立的。橡树和松树也不在彼此的阴影里生长。”先生则更为言简意赅:“我理想的婚姻里,有独立的你,有独立的我,也有更好的我们。”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前提下的结合。这也让我们达成了对婚姻的一致期待,对外我们能携手抵御风雨,对内能尊重彼此独立的人格,互相滋养成长。

二、谈彼此的原生家庭。也许你听过这样一种说法:“你在亲密关系中吵的架,都是在还原生家庭的债。”原生家庭对个人亲密关系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选择伴侣时,一定要仔细观察对方的父母是如何相处的。

我生在一个父母不吝于表达“我爱你”的家庭,还记得高中时同寝室的同学听到我跟我爸打电话,我爸在电话那端中气十足地吼了一句“I love you”,着实让她震惊。

而我先生成长于一个内敛的家庭,不同于我跟父母见面时说个没完,先生回家跟父母更多是相对无言。我还记得第一次去他们家里吃饭,席间安静得近乎只有碗筷碰撞声和几声“多吃点”,但言语间聊起这是草莓上市的季节,下午就发现茶几上多了几斤洗干净的大红草莓;当提到午睡时有些冷,夜晚床上就多了一套厚被子。有些爱很安静,但也同样厚重。

如《社会性动物》中提到的:“我们的思想更像是草图,而不是白纸。”原生家庭为我们的思想与认知框画出了轮廓,如果它教会你爱人的能力,你也定会把这份爱传递出去。

三、谈彼此的育儿观。人们常说孩子是婚姻的纽带,但我们觉得孩子更像一段关系中无法掌控的未知数。

未来我们真的能做一对坚定的丁克吗?我们俩都无法给出百分之百肯定的回答。所以我们先尝试着探讨了彼此的育儿观。首先,我们俩都不会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日后要走的是双职工父母带娃的艰辛路程;其次,我们大概率属于放养型父母,不想在“鸡娃”方面投入太多。先生觉得孩子当个厨子就行,我觉得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好。不过漂亮话谁都会说,等有娃以后是否真的能接受自家孩子比同龄人更普通,是否真的能看着邻居孩子读“985”而自家孩子读厨师学校,谁也不知道。我们约定,在结婚三年后视情况再开展“育前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