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塑造自我。影响人们阅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个性、文化性与社会性。
阅读的个性是一个普遍现象。对读者来说,影响读者阅读的内动力是阅读心理。它涉及一个人的阅读动机、阅读目的、阅读意愿、阅读需求、阅读心境、注意力问题、兴趣问题、阅读联想问题、美感的问题、阅读能力问题等。读者对书的选择、读书的感受等,都是极具个性化的,甚至是很私密的。古人曾说,雪夜闭门读禁书,正体现了读书人的私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部阅读史。
但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理历程。一个民族的阅读传统、阅读的价值取向及宗教,对该民族中的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巨大的影响。阅读的文化性体现在读书人对读书功能与价值取向上,它涉及知识与致用、休闲与情操、文化传承、道德与修养、宗教与信仰等。中国文化中的阅读传统对读书人价值观念的确立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阅读的社会性涉及政治意识、群体意识、时尚与阅读等,同时,经济、出版业、教育、社区与家庭、图书馆等社会条件,对阅读的促进或制约都是显而易见的。
近二十年来,阅读的社会性受到学界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设立中国阅读节或读书日的倡议与论证。这既是一个阅读文化性的话题,也是一个阅读社会性的话题。从设立节日的目的而言,是在全社会倡导读书,构建书香社会。而倡导中国的读书日,也可以理解为阅读的民族性、民族经典阅读、文化传承与价值观等,得到高度重视。
其次,图书馆及相关机构,如出版社、书店等,开展阅读推广,受到社会的一定关注。2020年6月,在东莞打工的吴桂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失去工作返乡。作为东莞图书馆12年之久的读者,她返乡前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在网上公布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由此事也可以看出,公共图书馆在社会阅读中的作用与意义。
最后,阅读指导。作为阅读推广的一项重要工作,阅读指导普遍存在于家庭阅读与学校阅读之中。社会阅读中,图书馆、出版发行机构、工会等部门,也都重视阅读指导。通常的举措有图书展览、推荐书目、读书讲座、读书沙龙与研讨会等。其中,推荐书目在社会阅读指导中的作用与意义,更加受到重视。
中国是有着悠久阅读历史的国度,推荐书目应传统官学、家塾、书院与科举制度的需要,很早就发展起来了。早在唐代,推荐书目就很受青年士子们的欢迎。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推荐书目有:《唐末士子读书目》、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李颙《读书次第》、张之洞《书目答问》等。自新教育以来,很多学者都乐于为青年学子开列推荐书目,如梁启超、胡适、钱穆、张舜徽等人。到民国时期,不少出版社不仅提供推荐书目,还提供出版推荐的书。其中商务印书馆成绩尤为突出,其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250种,1934年又推出“国学基本丛书”,收入国学入门书400种。这400种书是依据以下国学推荐书目筛选的:龙启瑞《经籍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以及胡适、梁启超、陈钟凡、章太炎、吴虞等人的推荐书目。这两套丛书都具有推荐书目的性质,在当时,对社会阅读有相当大的影响。此后又收入《万有文库》,为很多家图书馆收藏。
而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阅读的主要机构,在阅读指导等领域,更是发挥了先导作用。近二十年来,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推出不少适合不同人群的推荐书目,如少儿书目、经典书目等,在推动社会阅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深圳图书馆的《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已经连续发布了十年;东莞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建设的“市民学堂”;苏州图书馆向市民发布的《江南书房书目》等。这些工作对社会阅读系统深入开展及书香社会的形成,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