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送外卖的诗人

许多人做外卖都是被“逼上梁山”,王计兵则不然,他做外卖出于好奇。

他和老婆在昆山开了个杂货店,隔壁是电动车店。“远亲不如近邻”,两家走动得较勤。电动车是外卖小哥的必备,时常有小哥过来买车。饿了么站点的站长也会过来坐坐。

“我可不可以送外卖?”一天,他们聊天时,站在一边的王计兵插了一句。

“可以啊。”

“怎么送啊?”

“这很简单。”

站长要过来他的手机,给他装了饿了么App。他回到自家店里,跟老婆依云琢磨起这个外卖系统来。一位顾客凑过来看了看喊道:“有个订单,你快抢啊。”

顾客说着就在屏幕上面点了一下,这个单就抢了过来,上面有取餐送餐的地点。王计兵蒙头蒙脑地看着地址,不知如何是好。

“你得送,不送要罚钱的。”顾客说。

王计兵一听急了,连忙跑出去,骑上他那辆旧电动车去找餐馆。他在那一片住了十几年,却从没听说过订单上的那家餐馆。还好,一路打听总算找到了,又打听清楚怎么取餐。他取了一碗面,骑行到一家商场,送到了顾客——商场的售货员手上。

“你看我把面都给你送到了,接下来怎么办?”他掏出手机,不知所措地问道。

那位售货员帮他操作一番,这一单就算完成了,赚了五元。他感到新奇,有意思,太有意思了。那天,他跑了五六单,赚了20多元。那是2017年,他48岁。他没把这当正事儿,就是觉得整天守着杂货店有点儿无聊,出来跑跑挺开心的,还有钱赚。跑单让他灵感大发,写了一连串的诗。

他是诗人。外卖小哥有很多,诗人也有很多,送外卖的诗人和诗人送外卖的可能不多。

他什么时候成为的诗人,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认为,在做外卖前王计兵是位写诗的人,他写的诗从来没发表过;做外卖后他成了诗人,诗作陆续发表。对他来说,写作是件伤心事儿,他不大愿意跟别人讲。

王计兵是江苏省邳州市官湖镇大王庄人,2002年到昆山。22岁那年,还在老家的他迷上了写小说,23岁那年发表了十多篇微型小说,还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写的是村里的事儿。发表后寄来的样刊被村干部拆开了,为此村委会还讨论一番,最后觉得这是件好事,应该支持。这一支持让王计兵的父亲感到很骄傲。可是,那篇小说很写实,村里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他写的是村里的一个光棍。那人不干了:“秦桧上书了,我也上书了,我跟秦桧一样了,连祖坟都入不了了。”去他家闹过几次,从此不再跟他家人说话了。

王计兵觉得写微型小说不过瘾,稿酬也少,发表一篇多则十几元,少则只有五元。他想写一部反映年青一代不甘于现状而苦苦挣扎的长篇小说。那时,他在从村庄边穿流而过的沂河捞沙,晚上住在家旁桃园里的一个玉米秸搭的窝棚里。从桃花盛开写到雪花飘舞,西北风吹得桃树枝头乱晃,每天晚上,他伏案在马灯下创作,写了20多万字。为了把人物写得惟妙惟肖,他偶尔会模仿一下小说中人物的动作。写到一位守孝人时,他穿一身孝服走在村头。有人说,这孩子写作写魔怔了。

一天,他捞沙回来,见窝棚没了。玉米秸让父亲捆起来,拉回了家。他回家问父亲有没有看见那部书稿,父亲说没看见。他慌了,那么厚的书稿怎么会看不见?那是他将近一年的心血啊。他跑回果园,发现有片新翻的土,用手扒开,见里边有纸灰……

父亲跟他长谈了一次。父亲说,你该相亲相亲,该结婚结婚,不要再搞那些不着边际的事了,搞不好连老婆都讨不到。他答应父亲不再写作。事后,他认为父亲是对的,如果写下去,没准自己就像他笔下的老光棍了。

可是,有时灵感来了,他忍不住还是要写的。不过,他已把写作当成自己跟自己聊天,写后就像两个聊天人分手似的随手丢弃。婚后,他想跟老婆分享,写完后读给她听,她却认为一个大男人不应该如此多愁善感,说:“你哪怕出去跟别人吵架也比窝在家里写作强。”

怕她知道,他的写作变得偷偷摸摸,躲躲藏藏。那几年家里没开杂货店时,他骑三轮车捡破烂儿或卖水果,灵感来了,他就停下来,顺手扯块纸板来写,实在找不到纸就写在衣服或手上。有时意犹未尽,他就找个没人的地方,自己给自己朗读一遍。他说:“委屈时,难过时,抒发一下会感觉心里好受很多。这就像女人哭一哭,喊一喊,发泄一下。”因此,他的写作文体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写小说了,改为写诗。

2005年,看别人上网,QQ聊天,老婆感到新奇,也买了一台电脑。在她不玩时,他就上网看看,写QQ日志,把写在纸板或衣服上的诗录入电脑。

嫁到邳州的大女儿听说王计兵做了外卖小哥,哭得一塌糊涂,打电话说,家里缺钱跟她说,她来想办法,劝他不要再跑外卖了。他说:“我又不去抢单子,有时跑个十几块钱,这能算挣钱吗?也就是出去玩玩嘛,到外边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