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是不是无私的?
最近,在重温电视剧《走向共和》时,看到了这样一个片段。片段中的对话来自袁世凯及其心腹段祺瑞:
袁世凯:“芝泉(段祺瑞的字)啊,孙文来的那些个电报你都看了吗?谈谈你的看法。”
段祺瑞:“孙文只想要共和,当不当总统,他无所谓。”
袁世凯:“无所谓?你信吗?”
段祺瑞:“中国的历史上倒是有这样的事情,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留下千古美谈。”
袁世凯:“呵呵,你见过吗?
段祺瑞:”几千年前的事情,谁看得见?可书上是这样写的。“
袁世凯:”都是儒家骗人的把戏!你翻开史书瞅瞅,一见皇位有机可乘,没有一个不是想把别人杀了,自己当皇帝,到头来都是拼个你死我活。禅让?禅让个鬼!“
辛亥革命后,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两个政府,分别是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的清政府。然而,当南京的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他就给北京的袁世凯发了一封抚慰性的电报,告知袁世凯自己可以向他让出大总统的位子。袁世凯和段祺瑞收到电报后,就有了上面的对话。
之后的故事想必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袁世凯接受了孙中山提出的部分条件(接受临时约法),于是袁世凯向清朝施压,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逊位,而孙中山也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让“给了袁世凯,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虽然孙中山的”禅让“并非完全出于主动,但此举正如电视剧片段中段祺瑞所说的那样,是对尧、舜禅让的遥远回应。由此可见,上古时期那场有关权力更替的事件,到了数千年后的清末民国依旧有着广阔的市场。当然,本文探讨的并不是这段发生在近代的故事,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上古时期的尧、舜禅让之事。
众所周知,禅让制是我国上古时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权力更替方式。中学历史教材是这样解释禅让制的:”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对于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最早可见于《尚书·尧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其大意是说,尧想要把帝位传给有德有能的人,于是四处寻找贤者,最后发现了舜,经过一系列考察,便将帝位传给了舜。后世的《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也都沿袭了这一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的记载,历代史学家更是将司马迁的记述奉为正史。
然而,这些记载显然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原始资料。以最早记载尧、舜禅让之事的《尚书》为例,其成书时间约为春秋、战国之交,距尧舜时代已有一千余年,间隔如此之久,其观点焉能说服后人?更何况,”禅“字迟至战国中期才出现于《孟子·万章上》:”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这就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上古时期的权力更替到底是不是无私的禅让?伴随着近代疑古思潮的兴起,禅让制的真实性开始受到质疑,许多学者认为尧、舜禅让之事是经过了夸大、美化,甚至是篡改的。一个世纪以来,无数学者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寻找只言片语,试图还原其中的真相,时至今日也没有定论。
下面,笔者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