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以“青红皂白”来比喻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非因果。比如咱们常说某某人不分青红皂白,也就是说这个人不分是非,不管事情的真正原因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实际上,青红皂白在古代指的是四种常见的颜色,而我们现代人一般也就知道三种:青、红、白,唯独这个“皂”色比较耐人寻味。那么这个“皂”在古时候到底指什么颜色?
“皂”在我们如今一般用在肥皂、香皂上面,这些物件好像都跟颜色没有啥关系。可在古代就不一样了,古代“皂”指的是皂角。皂角也就是皂荚树的果实,将其捣碎后有白色泡沫,就跟如今的洗衣粉一样,可以用来清洁衣物。皂角具有很强的清洁能力,比如衣服被沾上油污,就可以用皂角清洗干净。南宋时期,人们还把皂角揉成团,取名为“肥皂团”,西方肥皂传入之后,才继承了皂角的名字。
皂角是红褐色,而皂荚是深褐色偏黑色,由于古人对于颜色的区分并不是特别清楚,颜色偏深一些类似黑色的就都被统称为了黑色。因此,青红皂白中的“皂”色就指的是皂荚的颜色。
“青红皂白”一词最早出自明代兰陵笑笑生所着小说《金瓶梅词话》的第四十四回中:“不想是你二娘屋里丫头偷了,才显出个青红皂白来。”而“皂白”一词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皂白指的就是黑白,比喻黑白分明。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黑与白是一组相对的颜色。喜欢对称的古人们就把这两组相互对应的颜色放在一块,比喻是非分明,界限非常清晰。
虽然皂白对应,但众多颜色中也有其他互相对应的颜色,比如红与绿,蓝与橙。为什么不说青红蓝橙?这是因为古时候最早的五正色中并没有绿、蓝、橙等颜色。五正色中除去黄色,其余四种刚好就是“青红皂白”这四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