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颜色”最早是指眼睛中的神色和面孔上的气色。陆机有诗云:“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颜色。”
古代对颜色有一些非常美的命名,比如“朱颜酡”。想象一下,美女酒酣微醉后,白皙面孔上透出红色,何等娇嫩润泽。《西游记》里形容王母娘娘的蟠桃是“酡颜醉脸”。红色何止千百种,朱颜酡,应该是最诱人的一种红了。
“螺子黛”随着电视剧《甄嬛传》大热而闻名于世。螺子黛出产于波斯,既然是皇宫娘娘们的御用眉笔,可以想见它是黑色,又不仅仅是黑色,应是浅于墨黑,泛着青螺的光泽,含有远山的多彩,点染于佳人眉间。
人颜有色,万物皆有色,万物皆“好色”。据史料记载,明代内织染局曾经染出一种似白微红的织物,命名为“海天霞”,用来制作宫人的打底内衣,配色是“用天青竹绿花纱罗当青素衬,以海天霞色淡红里衣内外掩映”。两种面料都薄透有光泽,上身如同“海上霞色上轻罗”“瑟瑟波纹衬海霞”,不由让人想起王勃笔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只要走过春天,你该能想象“黄鹂留”是怎样一种风致吧?黄鹂留,取自黄鹂鸟羽毛的嫩色。山川润朗,万千点深绿浅碧间,听到自然歌唱家的婉转天籁,你到处搜寻它的踪迹,终于觅得它的影儿,它却倏忽飞去,只留下一抹娇黄,这便是“黄鹂留”。“黄鹂留”何止可以赋予一种颜色,它还可以赋予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季节……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青瓷的制作工艺到唐代发展到炉火纯青。相传越州窑烧制出一种秘色瓷,很长一段时间里,秘色瓷的配料和实物失传。幸好又是诗给我们留下线索,“夺得千峰翠色来”是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秘色瓷的美可从中窥得一二。
你的衣柜里,有没有一件郁金裙?郁金裙,是用姜科植物郁金染成的,是一种如被阳光浸润过的姜黄,在唐朝常用来做仕女们的裙子,相传杨贵妃就爱穿“郁金裙”。这种颜色,仅仅是染色出来还不够绚丽,做成长裙,点缀于丰腴富丽的大唐美人身上,随着腰肢款摆而光影交错,才显示出它和盛唐气象一般的光辉灿烂。
听到“弗肯红”,就知道碰到了一个有个性的颜色。“弗肯”是江浙方言的“不肯”,一个颜色,她决计不肯成为世人都爱的红色,她想要成为什么样呢?弗肯红是类似肉红、饱和度低的浅红,就像是古色家族中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发着脾气、耍着性子,却依然挡不住的娇俏可爱。
半见,是介于白与浅黄之间的淡黄,黄得影影绰绰、似有若无,初春的柳芽色即“半见”。唐朝张季略有诗:“韶光归汉苑,柳色发春城。半见离宫出,才分远水明。”淡黄里孕着春水的润泽明亮,方是半见色的精魂。
中华传统色的命名,比之现代色谱中的正红、朱红、橘红、紫红、粉红等等不知高妙多少倍,它融合天地、和谐自然。生命之缤纷,万物之有灵,尽在生生不息的中华古色文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