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言浅,终于意深

孔乙己这一角色在鲁迅的笔下共出现了四次,而每一次的亮相,都伴随着对其手的精细描绘。这双手,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孔乙己复杂多面的人生。通过鲁迅的笔触,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他的身份和身世之谜,以及那深藏在其性格背后的社会烙印。这双手,既是孔乙己生活的见证者,也是他命运的写照。它们不仅承载着孔乙己的辛勤努力,更映射出他所处社会的冷暖人情。通过这双手的描绘,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的无奈与抗争。在这个角色的每一次出场中,鲁迅都巧妙地通过手的描绘,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鲜活、立体的孔乙己形象。

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文中这样写道: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排”具有摆的意思。通过这一姿势,我们好像看到孔乙己当时慢慢地,优雅地,一个接一个地,依次摆开九文钱的场景。这整整齐齐的九文钱好像在无语地示意着,自己虽是“站着喝酒”,但绝对不失儒雅,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那摆阔气、炫耀的神态,仿佛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生动地刻画出他的内心世界。然而,这华丽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他那穷酸的本相,与他穿着长衫却只能站着喝酒的尴尬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幕幕的描绘,不禁让人回想起那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受到人们的取笑与嘲弄,他的内心越发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找到支撑与平衡。这种渴望如同一个漂泊的船只,在汹涌的大海中寻找着那遥不可及的陆地。每一次的碰壁,每一次的嘲笑,都像是无情的海浪,拍打着他的心灵,让他更加坚定地追寻那份虚幻的荣耀。然而,这种追寻却如同镜中花、水中月,虽然美丽却遥不可及。最终,孔乙己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中,找到那份心灵的慰藉与平衡。

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文中这样写道: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地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这句话极富意蕴。首先,似乎让人想象到孔乙己听到“我”会写“茴”字时开心兴奋的姿态,又似乎让人隐约感觉到他炫耀、卖弄学识的沉醉状态,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的“高人一等”,却悲催地只能“敲着柜台”,证明他是不能“坐着喝酒”,只能“站着喝酒”,表现他既不屑当作“短衣帮”,又没有资格混进“长衫”.其次,他却留有“长指甲”,在那个社会,如果劳动,哪会留有长指甲。这说明孔乙己对劳动的不屑,他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身份,用劳动支撑生活,况且文中提到“他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只要肯劳动,下苦力,也许不会沦落到后文悲惨的下场。再次,照应前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足以显示出他对读书人身份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早已经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植于孔乙己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