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言浅,终于意深(2)

因此,孔乙己的形象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悲歌,映射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深刻哲理,更是那个时期无数底层知识分子坎坷命运的缩影。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传统文化中“吃人”的残酷本质,无声地控诉着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不公。孔乙己的遭遇,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文化压抑下的人性悲剧。

孔乙己第三次出场,文中这样写道: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孔乙己,身处贫寒之境,却以细腻的手法拨弄着茴香豆,一颗颗如珍珠般分给围观的孩童。这一幕,宛如一幅温暖的画卷,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与温暖。然而,当他轻声细语地说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我们不仅看到了他分享知识的自豪,更窥见了他孩子般的纯真与可爱。但这份纯真与善良,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却成了他们取笑的把柄。连那些天真无邪的孩童,也将孔乙己视为一个可笑的角色。这不禁让人深思,善良与纯真在世俗的眼中,有时只是笑柄,而非赞美的对象。

孔乙己第四次出场,文中这样写道: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出九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孔乙己两腿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团上用手“走”来的,又坐着用手慢慢“走”去的。曾经握过《诗经》书卷的手,写得一手好字的手,以读书人自诩的手,老老实实给人抄书可能会养活自己的手,由“排”“敲”到“摸”,再由“长指甲”到“满手是泥”、用来“走路”,前后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说明孔乙己被打断腿后,身残体废又无谋生手段,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穷途末路之感被鲜血淋漓地呈现出来。作者特意写他“走”来的,不是“爬”来的,也许是凸显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的残酷无情,把孔乙己打到连爬都是奢侈的程度,也许是给孔乙己留有最后一丝“读书人”的尊严。此时的天气,渐已入冬,遭受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打击的孔乙己,命运的悲戚寒透读者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奋然而出。

孔乙己的双手记录了他那充满坎坷的人生。这双手,时而挥洒墨香,抄写古籍;时而捉笔为文,书写“服辩”;时而偷偷摸摸,生活所迫;时而耐心教导,传授“茴”字之秘;时而遮掩碟子,维护最后的尊严;时而支撑身体,艰难前行。这双手,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孔乙己的身份、地位、性格、遭遇和命运。透过这双手,我们仿佛能窥见那只无形的“黑手”,它操控着无数封建读书人的命运,摧残着他们的身心,那便是冷酷无情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我们还能看见那些凶神恶煞的“打手”,如丁举人般,以读书人之名,行恶霸之实,对弱者施加无情的欺凌。此外,我们亦能瞥见那些冷漠的围观者,以及那个病态的社会,它们共同构成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帮手”.而在这背后,更有孔乙己自我迷失的“一双手”,它们象征着孔乙己这类人的悲剧性格:自命清高,却又好吃懒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这双手,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它们让我们深感同情,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