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好去处

这是一个怎样的去处呢?这里并不远,却喻示着遥远;这里是简朴的农村,却发散着文化的气息。

清明节后的第一天,阳高县文联的一次采风活动,第一站先去杨塔村观览辽代砖塔,早就有人盼着要去一趟了,这次让他们如愿以偿。下一站的去处,余主席略带神秘地说,我们去去马家皂村,大家熟悉的大作家,我们的老乡,我们的文友阎雪君就在他的老家马家皂村等我们。大家一听先是愕然,然后一阵热烈的掌声。

从杨塔村出来,中巴车继续南下。

马家皂,我们曾经熟悉的热土,2019年划规到天镇县。这条通往马家皂的路,我们曾经走了多少年,这条路本是回家的路,走在这条路上,心情是放飞的。而如今,如乡试,如问计,又如孩童不解地仰望着娘的眼神,为什么?娘欲言又止,娘也回答不来的那么多因为所以之后,就变成了他乡。

幸好,还有那么多的亲情在,这片土地依旧炽热。当马家皂村的村口再现眼前时,连这中巴车也慢得斯文起来,果然,路边是既熟悉又亲和的马家皂中学。

这所中学,曾经是阳高名望不低的一所学校,与最早的阳高一中、阳高许堡中学、大白登中学齐名。从这里走出的学子们都很争气,他们遍及全国各地各领域,这从娘的笑脸可以看的出,她是满意的。你看看,仅河北省阳原县就有不少的学生过来就读。不少的人过阳高这边上学,也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阳高的工作,在这边成家立业。

汽车转过弯在马家皂村南停下,眼前大景一下把大家给怔住了。此处飘来墨香。一处青砖绿瓦的庄园展现在眼前,宏观典雅,阔绰大气,让人唏嘘。尤其熟悉马家皂却是第一次过来观览这处景观的人,真的是想象不到的惊讶。有人称马家皂的“乔家大院”,有人说马家皂“大观园”,还有人说是马家皂书画院,如此景观,这样那样、这般那般的人文景致,这里似乎都涵盖了。

据了解,这处建筑占地有40亩,大约四个足球场大。古典庄严的大门坐北朝南,两边有旁门,顶部叠加的二层椽缘廊阁,显现出特质的豪放达观。一木牌匾上刻着“农耕文化博览园”.

农耕文化,好大的气派。

在中国,这是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一种具有独到特征的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进入了繁荣时期。“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马街尾,群羊塞道”.以“男耕女织”“耕读传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生活,就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与追求。农耕文化,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也最接地气,其中包括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和各类祭祀等乡土文化。

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和促进乡土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在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站在门亭前,还未迈过门槛就已让人产生万千思绪,释放无限信息。“农耕文化博览园”,这里能够代表农耕文化吗?仰望天空,凝视远山,这牌子,也未必是一定要代表农耕文化,但一定是追随这一深厚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的。细细一想,这里或许就有这个资格,山西北部过去就是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结合地,而这里的地域文化一直是丰富多元的,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我们对这些文化的重视不够,断编残简也该励精图治了,让那些古老的文字再现光茫。今天,叫人欣慰的是,这些近乎臆想的事已经变为了行动,这处庄园的出现就是例证。

也许我们这代人看不出它的厚重,那么我们的后辈子孙定会给它下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一个与马家皂有关的文化定义。这个定义决不是孤立的,一个犹为重要的环节就在这东南方向。左边是二百万年前的河北省阳原县旧石器时期的“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右边是山西省阳高县十万年前的“许家窑人遗址”,马家皂就在这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