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骑楼

腊月二十五,立春,阳光明媚暖煦,甲辰龙年即将来临,我拉着两个外地同事,穿过水巷口、博爱北路、中山路、新华北路、义兴路的熙熙攘攘,挤过普通话、海南话、东北话、陕西话、广东话各种语言交织的人头攒动,终于来到西天庙小吃街。西天庙门前这条几十米长的窄巷子,沿路两旁摆满了甜薯奶、糖水面、马蹄糕、椰丝意粿、糟粕醋、海南粉、猪杂汤、炸皮皮虾……色彩斑斓、品类繁多,眼睛忙得看不过来,胃里一个又一个馋虫被勾出,只恨肚子太小无法将每样小吃都尽情地尝个遍。我端一碗红糖鸡屎藤,拉个小板凳,坐在矮小蹩仄的小店门口,浓郁的糖水入口丝滑,寻找儿时古早味的幸福感在心里弥漫开来。几个拼桌的天南海北游客追问我,“你是海南人?”“你们也常来这吃?”“哪个店的味道最好?”“哪一样最好吃?”骑楼老街的烟火气飘荡在空中,映在他们被二月暖阳晒得红彤彤的面庞上。

对于我们这些在海口长大的70年生人,骑楼是海口市中心的中心,它不特指某条街,而是指代具有骑楼建筑风格的那一大片老街区的统称。如今,人长大了、模样变了,城市扩张了、经济繁荣了,骑楼它依然伫立在那里,不论时光流转变幻,不论你来或不来。

小时候,骑楼是年货。无论多忙,过年前妈妈必定会带我去骑楼采办年货。我那胖呼呼的小手拉着妈妈,兴高采烈地往博爱路走。真是琳琅满目啊,整条博爱南路从店面到路面,全被年货排得满满当当,糖贡、锦果、年糕、瓜子、花生、杏干、芒果干、牛肉干……海南小吃、南北干货全在这里了,金桔、水仙、腊梅、文竹……真花假花都来了,对联、福字、灯笼、彩灯、果盘、烟花……想到想不到的这里全都有。对于小小的我而言,骑楼就是个大集市,让我见识到这个世界的丰盛。我们一路走,一路听着摊主们不停地吆喝,“来,尝尝我这个好不好吃,不买也没关系的。”那真是开心至极的时刻,大大方方地从摊位上随便拿个什么吃的就往嘴里放,吧唧着就走,摊主店员都不会给脸色看。等我走到第一市场,买了街口那家老店的汾酒腊肠再折返时,肚子已被各种免费的零食撑得圆鼓鼓。而妈妈的手上,满满当当地拎着过年要吃的干果炒货、要装饰年节气氛的福字和花草。我们心满意足地回家,只等着春节的到来。

上大学了,骑楼是友谊。同学们聚会,约定见面的地点不是在百货大楼就是在解放电影院。那时候,青春飞扬的我们常常手挽着手,穿行在新华北路、解放东路、新华南路、得胜沙路的一条条骑楼街巷中。在骑楼里行走让人感到特别安心,它那列柱延伸出来的空间,特别适合海南的天气,既能遮阳又能挡雨,是逛街的最佳去处。那时候,我们会走进解放西的新华书店,拿起一本新到的文学作品,站在书架旁边一看就是半天。我们会走进十字路口处的百货大楼,买盒钢笔墨水或者一方手帕。然后,转进百货大楼后边的小巷,点一份滑溜溜的猪血、胡椒香极扑鼻的猪杂,买几块刚从锅里捞出来热腾腾的炸地瓜、炸虾饼,姐妹几个人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分享着相聚的欢乐。那时候,我们会走进得胜沙,逛过一个又一个服装商场,在一间间挂满广州货服装的小小摊位里,试穿当季的流行服装。那时候,新华北路的解放电影院、解放东路的和平电影院、解放西路的金棕榈影院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罗马假日》……那一部部电影充实了年轻燥动的心灵。那时候,骑楼老街因为年久失修,房屋的颜色还是灰暗晦涩的,柱子被路人不断摩梭已经失去棱角,斑驳的墙体上经常见到嫩绿的青苔和小草。正是这个沉淀了岁月的骑楼,见证了花季少女们缠绵又热烈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