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在古县(外一篇)

甲辰龙年正月初七,友人邀我回村聚会。无意中听说善惠寺得到修缮,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小聚后急切前往。

北古县村位于县城西4公里处,隶属山西省襄汾县景毛乡,村里约有400余户、1800余口人、3800余亩耕地。

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泰平县治由泰平关南(现为古城镇京安村)移至关东(现为景毛乡北古县村)。谁能想到现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是19年的县城驻地呢。善惠寺建在村西北较高处,为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占地约1500平方米。

踏进修缮一新的善惠寺山门,映入眼帘的古拙的南殿,这里曾供奉许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宏愿的地藏王菩萨,可惜直至现在还未修复,殿内空荡,令人生怜。穿过落寂的南殿,来到大院,大院相对宽阔,松柏清秀,苍翠挺拔,殿前石柱上,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横竖撇捺间可见苍劲有力,足见功底。院子摆放着各式各样善男信女的虔诚供物,可见前来朝拜者众多。石路蜿蜒,拾级而上,来到正殿(北殿),释迦摩尼佛肃然而立,虽然佛像新供,但供案上摆放的贡品琳琅满目,甚为丰富。西侧是观音堂,堂内屋顶、墙面刚做处理,还没整顿完善。善哉,善哉,看到古寺能得到修缮,我心中颇感欣慰。

实地勘测:古代建筑发展的见证

善惠寺由中轴线上的正殿(北殿)、南殿、南殿左右两侧的钟鼓楼,正殿西侧的白衣观音洞组成。建筑古朴凝重,简洁大方。

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原系悬山顶建筑,清嘉庆年间改为硬山建筑,并加筑抱厦。当心间与次间设隔扇内,稍间设圆窗。檐下斗棋为四铺作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两柱的形式上,在后平榑位置、四椽袱下加辅柱。

南殿原系悬山顶建筑,后人改为硬山顶建筑,并加筑抱厦。当心间设内,两次、稍间设窗。檐下斗拱为四铺作计心造。梁架结构为四架椽屋通檐用两柱。

南殿左右两侧的钟鼓楼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所建,殿为二层,单檐硬山顶建筑。

西侧的白衣观音洞为清雍正七年(1729)所建,前檐插廊,后为上覆坡屋顶的三孔窑洞硬山建筑。

这些实物皆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实证。

看着修缮后的寺院,我仰首遐思:主持修寺之人尽心尽力,他们攻坚克难,倾注精力。寺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修旧如旧,保持原貌,谁说不是一种结善缘的方式。

文字考究:拥有长达700余年的历史

据清道光版《太平县志》记载:善惠寺创建于元代。具体哪年哪月,已无考证,唯留下对它的深深追忆。

正殿脊檩题迹板上书:明正德八年(1513年)重修。明正德年间,国富民殷,社会稳定。寺院在这种状况下重修,既有当时百姓意愿,又有优渥经济支撑,庙宇修筑水平颇高。

寺内石碣、梁架题记:清雍正七年(1742)、嘉庆己巳年(1805)、道光二十九年(1849)几经修葺。当时中国在清王朝腐朽统治下,日趋没落,经济衰退。这个大环境下修葺寺院,艰难可想而知,故正殿(北殿)、南殿由悬山顶建筑改为硬山顶建筑也是经济条件使然。

人民口碑:曾经教书育人的基地

善惠寺曾在困难时期,作为教书育人之所,桃李天下。当年,坐落于居善惠寺内的北古县学校管理严谨、师资雄厚、作风扎实,因而教学成绩斐然,多次获得表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据老人们言说,彼时,诸多家长千方百计托人,让孩子到此校就读。鼎盛时期,学校拥有小学、中学师生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