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荷写意

在杭州,赏荷的最好去处自然是西子湖畔的曲院风荷。

时序九月,似乎已经错过赏荷的佳时,但当我走进曲院风荷时,我不禁为碧荷动静曲折、奇妙绝美的动人诗意所深深震撼。

虽然已是初秋,但院内依然草木葱茏,满目青翠。转过弯弯曲曲小径,迈上小巧玲珑的石桥,碧绿的池面,是一洼洼绿郁郁的碧荷,犹如一块块碧玉,镶嵌在柔柔的绿色锦缎上,精致典雅,极为可爱。

芙渠水馆的北门有一副欧阳诚撰写的飘逸书法对联:“徐拂荷风凉曲院,浅斟桂酿眺明湖。”曲院风荷位于岳飞庙前面,西湖西侧。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后,偏安一隅,沉湎酒色,特地在西湖九里松洪春桥设立了一所“麯院”, 招聘天下酿酒能手,以“麯”为酿酒引发醇之物,取金沙涧的水制造麯酿美酒,供宫廷享用。据记载,南宋时麯院产酒量极大,收益可观,“户部之有麯院,其在西湖阅六、七年,为麯六百余万斤,官获其利三十余万缗”。为赏美景,又在这一带挖池塘,引进西湖之水,遍种并蒂莲、红莲、白莲等各种名贵荷花,并造起曲折回廊,亭台水榭。在南风吹拂夏季,捧桂酿远眺湖面,把酒临风,观红白荷花盛开美景,享荷香弥漫之妙感,故名“麯院荷风”。南宋政权佚乐湖山,耗尽财力物力,最终亡国后,西湖“废而不治”,麯院周围已成陆地,所谓的“荷风”也没有了。“麯院荷风”由此逐渐荒芜。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为迎圣驾南巡,浙江总督李卫大力恢复西湖名景古迹。清雍正《西湖志》卷三记载:“国朝康熙三十八年,构亭于跨虹桥之北,引流叠石为盘曲之势。圣祖仁皇帝亲洒宸翰,改‘麯院为’曲院,‘荷风为’风荷,恭制匾额,奉悬亭楣。”也就是说,康熙三十八年,即1699年,李卫重筑“麯院荷风”:引入西湖之水,园林叠石点缀,无论四周回廊,亭台水榭,绿荫小径,均构筑曲折态势,广植各色名荷贵花,想尽办法将“风荷”景观从洪春桥迁至苏堤跨虹桥畔。康熙帝南巡至杭州西湖旁“麯院荷风”时,酒足饭饱后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荷塘、曲折回廊观赏美丽碧荷,把酒临风,流连忘返,在荷香习习、酒香袭袭熏陶之下,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不知笔误还是实游感想,于是在李卫题写景名要求下,就提笔就写下“曲院风荷”的景名匾额,改“麯院”为“曲院”, “荷风”为“风荷”,从此“曲院风荷”的景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着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也许是康熙帝的误打误撞,虽然那时还没有“麯”的简化字,但也的确示明了“曲院风荷”的“曲”之特色和妙处。首先取“麯”字之“曲”以“酒曲”之意表明佳酿之地,又以“曲”字写尽“盘曲之势”,弯道曲径,重廊复道,尤其那条长长的九曲桥,似波浪起伏,一拱多折,逶迤而来,蜿蜒而去,一步一景,步步生莲,可谓胜景连连,妙不可言。

独伫九曲桥,广袤的湖面是一片荷荷相接、绵绵不绝的碧荷,豪迈而壮丽。硕大的荷叶很圆,绿郁郁,翠生生的,极惹人喜爱,如一张张碧绿的大蒲扇,在湖面各自伸展开来,随微风轻轻摇曳,又似一把把碧绿的小伞铺满湖面,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相互簇拥,绵绵延展。叶隙间的湖水此刻几乎是静止的,在荷叶遮掩下,纹丝不动,似乎与世无争,但澄澈透亮得宛若明镜,隐约看到有几条黑色的小鱼在水中甩头摆尾,悠然飘来,倏忽游去,怡然自得。

“唧——唧唧吱”,这时候,不知名的昆虫在碧荷密叶间声声鸣叫,时长时短,浅吟低唱,如同天籁之音。

湖面静的出奇,仿佛地球停止了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