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带儿子去公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儿忽然放声大哭,他身旁的爸爸冷嘲热讽:“一个过山车有什么好怕的?妹妹都敢坐,你一个男孩子怎么胆子这么小!”男孩儿边哭边喊:“我不想去,我怕……”不远处另一对父女在过山车入口催促他们,爸爸的脸马上变得温和起来,冲他们招招手,低下头又一脸不悦地对男孩儿说:“人家都在等你,还不快走?就知道哭,丢人不丢人!”说着就一把拽起男孩儿的手拉走了。
儿子见了,惊恐地对我说:“妈妈,我也不敢坐过山车……”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放心,我不会逼你坐的。
很多时候,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并不一定是别人的评判,反而恰恰是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举动时,流露出来的敏感和焦虑。有时候为了不成为别人眼里的异类,面对孩子的耿直,只能用打骂堵住孩子的嘴,掩饰自己的无所适从。这些时刻,都是父母在为了自己的面子“背叛孩子,拯救自己”。
和身边的朋友说起这个话题,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最怕过年过节被亲戚问成绩,考得好,爸妈就说我连蒙带抄。考砸了,就说我只配以后给别人家孩子端盘子。”“我妈单位K歌,非要拉我去唱。有一次我去了但不想唱,推说咽炎发作了,她当着别人的面骂我装腔作势,没胆量。”“有一次表哥对我说,你小时候成绩好,没想到现在混得还不如我(他中专毕业),我有点儿生气,父母打圆场的方式却是附和着说,是呀,生女到底不如生男。”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每次别人家的小孩儿来我家,只要对我的玩具表达了一点儿喜爱,妈妈就叫我慷慨相赠。两个孩子都大哭着不撒手,妈妈一定会从我手里夺下。妈妈总说,这叫分享。但我始终不懂,在别人面前维护我一回,又能怎样呢?当真就因为偶尔的松动,我就会变成一个不分是非的白眼狼?习惯了妈妈永远选择站在别人那一边,生活中很多喜怒哀乐,有时候宁愿烂在心里,也很难对她倾诉太多。
很多时候,只要当着别人的面,父母口中的孩子似乎只剩下缺点,只剩下礼让、成全。但孩子都是敏感的。不管父母心里赞许,还是在背后表达支持,在公众场合不给孩子面子,孩子就会觉得在父母心中,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受重视。
马伊琍在《朗读者》中讲述过自己被老师冤枉的事。高一的时候,爸爸带马伊琍到老师办公室领学生手册,老师告诉他:“你女儿跟多个男生早恋。”听到这样的话,爸爸没有因为难堪就责怪她,反而淡定地跟老师说:“那你把男生的名字写下来吧。”老师写了一个。爸爸问:“还有呢?不是说多个吗?”他不顾老师的怒气,坚决地说:“我的女儿我最了解,我不跟你说了,还是去找校长吧。”
站在一边的马伊琍早已经泪如雨下,一方面是委屈,一方面是对爸爸的感激。对她来说,爸爸的信任让她拥有了底气和安全感。而她,唯有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负爸爸的信任。
为人父母总有太多的担忧:自己不尽责,别人会怎么想?骄纵了孩子怎么办?却常常忽略了,当众犯错时,孩子比成人还要不安。他真正需要的,是爱、理解和引导。太多的孩子,因为父母的不维护改正了错误,却慢慢成了一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代价去取悦别人,或者学会了如何逃避责任、掩盖过失。
有人说“犬子,贱内,这是一种文化”。这样的谦虚客套,其实是你没有跨过内心的那道坎。我们的文化是要我们完美的,为了完美,我们冷静、克制、礼貌、怕出错。为了场面上的圆满,可以忽略孩子内心的裂痕。在别人的眼光里,谨小慎微地活着。
在《不完美的礼物》一书中,作者说:“当我们把冷静自持,看得比释放热情、流露真心还重要时,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一再背叛自己,也终将背叛所爱的人。”人的一生,不是父母的后续,不是子女的前传,也不是旁人的番外,而是自己成长的一页页记录。我们最需要的是真诚乐观地面对,而不是遮掩和自卑。
父母的每一次选择和表现,都会给孩子最深远的影响。让孩子勇敢,父母要更勇敢。你不敢面对的,你焦虑的,最终会强大地反射回来。
宁愿丢脸,也别去做别人眼里明事理的父母,别让孩子过早学会忍耐、讨好与孤独。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一生,爸妈都站在你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