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槐故里话崌峪

槐树是一种地名文化标志,更是人们承载历史记忆的文化根脉。位于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崌峪槐树村,是旧时郧阳官府毗连荆襄,通达豫、陕的重要交通驿站,也是郧阳荆槐风物文化的集散地。多少年来,槐树村人民凭借着独特的区位地理环境和遍野丛生的荆槐资源优势,在历史的文明进程中,演绎着郧山汉水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荆楚文化的历史神韵。

“崌峪”亦谓“丘陵”。源于《水经注》巴蜀都江堰地区的“崌山”和“峪地”,因秦巴山脉东延余脉毗邻汉江河谷褶皱地带而得名。“崌峪”取孔子“沧浪”山水地貌形态之意,“崌”谓岗地,“峪”谓谷。意为岗地与低谷兼有,地貌参差灵秀,有蛰伏雄起的儒学文化内涵。

崌峪槐树村及周边相邻的村落以荆楚农耕文化为图腾,集山、水、林、泉为一体,山野棋布,沟壑纵横、沃野辽阔、土地湿润,气候温和,是旧时人们规避战乱灾荒、从事农业耕作、繁衍生息的理想境地。

荆树、槐树遍野生长,除可作为村民修缮房屋和烧柴外,还可作为村民祭祀、采食、编制荆筐用具和驱鬼避邪的刑杖。槐树村至今保留着牛王庙、牛王庙会、古柏祭祀文化遗址,还有郭家道子、崌峪寺、白果树,春秋时期何超龙墓葬、寺庙遗址,以及庙凸、红古庙等古代寺庙遗址。

崌峪村民背倚秦巴山脉,毗邻汉江河谷盆地,依山傍水,聚族而居。《郧县志》中也有“郧风古朴,俗尚楚风,男子烧畲为田,女子绩麻为布,唯知务农好学,但信巫而不药”的史书文献史料记载。至今,楚人所世袭沿用的崇凤、尚鬼、崇槐、尚柏以及屈原的《九歌》《离骚》《国殇》等骚体文学史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次移民搬迁前,崌峪寺内还存有火星楼、火神大殿、孔子圣像文殿、汉代云南巡抚都尉何超龙将军神殿、真武大帝神像、戏楼、古柳树、古槐树文化标志。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牛王会、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各地乡民都会云集崌峪寺中焚香祭祖,祭拜神农护佑,保护村民的生活年景兴旺、万物兴盛、幸福安康,远离水火虫旱灾害。

崌峪寺与郧阳府城的大成殿、杨溪铺镇的文峰塔、安阳镇文昌阁的科举应试文化一脉相承,交相辉映。每年九月九日,各乡应试学子都聚集寺内焚香祭祷,以祈求文昌星护佑,仕途通达,科举及第。

据《左传》所云:“春秋时期楚人伐绞时,楚成王熊恽曾严令军士‘伐薪屯田围城而不伐树干。严令’无扦采樵者、伐薪而不樵树。”据《本草纲目》记载:“槐树属落叶乔木,花淡色,结果荚。花与果实根皮均可入药。有祛毒去腐之功效。”

每年春天来临之际,槐树村遍野丛生的荆槐。杨槐灌木开花时节,遍野荆花簇簇,芬芳洁白如雪,漫山蜂飞蝶舞,清香怡人飘逸,整个山野田园掩映在一片锦簇花海之中。宋人欧阳修曾在此写有“锦苞玉笋味争新,凤林花发南山春”的山水名句。此时,村民们在花与海的山野中争相采撷槐树花蕊,或晒干漂制后作为馈送亲友的赠品,或作为旧时乡民荒春缺粮季节充饥为食的食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安阳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党小组的发起人詹邦经、赵有壁、李鹏元等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崌峪槐树村村民。解放战争,淮海战役时期的郧阳第一个战略军用仓库和郧阳区第一个区级政府农会政权,都曾经设置在槐树村郭家祠堂和崌峪寺院这座历经历史风雨洗礼的古老庙宇之间。

槐树村崌峪寺中,寓耕于乐,崇尚自然、政教合一的科举农耕文化特色和山水资源特色,依然是培育崌峪人民热爱生活家园,勤劳淳朴品质的历史文化展现。而今,安阳西瓜生产培育基地、香菇大棚基地、竹酿野果酒基地,在崌峪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蓬勃发展,展现出了新时代、新农村、新产业发展的新风貌。

槐树是人们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的文化根脉,愿勤劳质朴的安阳槐树村村民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创建自己美好的幸福家园,再作出全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