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或者一个网络化的世界。
不过,网络化并不等于互联网化,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考察历史,人类社会的网络一直存在,从过去的书信到电子邮件,从火车到飞机,从电报到电话,变化的是工具,网络的本质并没有变。即使当下无处不在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也只是加速了人类的网络化而已。
《人类网络》这本书,就从不同层面审视了看不见的人类网络。作者马修·杰克逊是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可以说是经济与社会网络学界的领军人物。
人类网络的效率,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人类网络》中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个小社群有30人,如果其中一人,比如李雷,他和其他29人都是朋友,另外一人,比如韩梅梅,她和其他28人是朋友,以此类推,小社群可以结合的朋友关系数量是435。
从30到435,已经非常多了,但是再设想两种极端情况:第一种,假设这个社群里所有人彼此都不是朋友,那么这就是一个“空网络”;第二种,假设这个社群里所有人彼此都是朋友,那么这就是一个“全网络”。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则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网络。这样的网络有多少?其数量不仅超过恒星总数,甚至比所有原子的数量还要多很多。
在马修·杰克逊看来,整个社会和经济网络都属于“人类网络”,其作用体现在就业、婚姻、阶层、社会等不同层面。现在流行的六度分离(六度区隔)理论其实不是新事物。古代尽管等级森严、交通不便,任意两个人之间还是可以拉上关系的,只不过可能比现在的“六度”再多三个度左右。
谈到网络在古代社会的利用,最典型的就是统治佛罗伦萨几百年的美第奇家族。这个家族出了不少教皇、王后这样的大人物,其实,他们的起家并非偶然,其中网络就曾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15世纪30年代之前,美第奇家族并没有那么富有、显赫,甚至还遭受过放逐。对手在佛罗伦萨的执政团中占多数,但在投票中美第奇家族还是胜利了,反过来放逐了对手。关键在哪里?
美第奇家族的核心是族长科西莫,他通过联姻和商业(也就是银行业)等手段,精心编织了一张关系网。从当时92个精英家族的联姻数据中,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和美第奇家族联姻的家族,有超过一半最多和其他两个家族联姻;而在反对派里,超过半数和其他4个家族联姻。
由此可见,多并不意味着强。美第奇家族的反对派的网络更松散、更分散,因此难以集中力量。这使得双方实力对比出现了逆转:乍看起来,对手人多势众,但是没有一个领导家族。
这就是网络的秘密。连接不同家族的最短距离,往往需要通过美第奇家族,这就体现了比较高的中介中心度,也就是其他各对节点之间最短连线通过该节点的比例。因此,美第奇家族不仅成为商业的局中人,而且是政治的核心组织者。而网络的特性在于,通过不断反馈,信号可以不断加强,往往强者恒强。
民国时期流行“我的朋友胡适之”,事实上,这体现了一个典型的网络规律:你的朋友往往比你更受欢迎。比如在社交媒体上,98%的人的被关注数少于他们所关注的人数。因此,我们常说找工作需要靠熟人推荐,因为通过推荐获得工作的概率是直接申请的大约两倍。
网络视角对我们理解当下的不平等,很有意义。很多人认为富人赚钱就是靠资本,这其实不是事实。事实是,他们收入中的2/3属于劳动收入,只有1/3属于资本回报。我常说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软阶层时代,这意味着什么?这个时代与工业革命时代、工业经济时代都不同,回报不仅仅来源于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取决于你在网络中的位置。
网络是一个很好的视角,让我们洞悉事件背后的结构和传播。全球化之下人们的观点往往极端对立,其实这也可以从网络角度解读。原本分散的不同意见通过自身网络扩大之后,加大了聚集效应,发生同质化的同时也加大了极端化,造成冲突加剧的现象。因此,对于那些站队事件,你和你的朋友往往观点接近,但是你要意识到,这容易使你们陷入意见的“同温层”。如果要了解真实的世界,一个人应该尝试多关注自己圈子之外的变化。
理解人类网络,需要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探索只是刚刚开始。但可以肯定的是,看不见的网络决定了你的位置。理解了网络,才能为未来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