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夏丏尊 叶圣陶)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节选自《文心》三联书店)
不会被打败(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已经证实过上千次,那都算不了什么。现在他要再证实一次。每一次都是一次新的经历,他这么做的时候,从不去想过去。
他断定,只要他有强烈的取胜欲望,他就能击败任何人。
“不过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人尽可能被毁灭,但是不会被打败。”不过我很难过,把这条鱼给杀了,他想。
但是他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牵连的事,因为没有书报可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不停地想到罪过。他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为了卖钱买食品才杀死那鱼的,他想。你杀死它是出于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死后你还是爱它。你既然爱它,把它杀死就不是罪过。或许是更大的罪过?
你一给打垮,事情就好办了,他想。我从不知道居然会这么容易。那么是什么把你打垮的,他想。
(节选自《老人与海》人民文学出版社)
好奇([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每个人小时候都干过拿镜子折射阳光的事,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好好想过这件事。光线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移动;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光线便消失了。从这样一种观察中大概可以看出小科学家朝演绎推理方向进步的智力倾向,当然并不一定如此。如此运作的世界会使他完全着迷。说实在的,无论你面向何方,到处都能使你产生相似的惊讶。世界收藏着无数细节,无不值得注意。
如此组织起来的世界妙趣无限;崭新的发现会层出不穷。这就像一次穿越迷宫之旅,当我们穿行的时候,迷宫也在悸动,在变化,在生长。我们独自进行这一旅程,但同时参与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参与各种神话、哲学、艺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的完善。驱策我们的好奇心不会满足,既然它不会随时间流逝而稍减,它便是对于死亡趋向的有力的抗拒。
好奇的反面是厌倦。没有什么还有待认知,日光之下已无新事——所有导致这一结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是被厌倦或病态所左右的。
先生,你能否使我确信,当我们一天老于一天,还会有更新鲜的景象向我们展开,就像旅途中我们每经过一个新的转弯所看到的那样?我能使你确信这一点。一切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还是不一样。毫无疑问,我们是在变老;这就是说,我们的感官在弃我们而去,我们的听力日渐迟钝,我们的视力越来越弱。但我们的头脑变得敏锐了,这是我们年轻时所不具备的,它弥补了我们所失去的东西。所以,当头脑也被年纪打败,追随感官沉沉入眠,就更值得同情。
(节选自《米沃什词典:一部20世纪的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妙的时光([奥]卡夫卡)
我在这里度过的是一段美妙的时日,这你或许已经发现了。而我是需要这么一段美妙的时光的:在葡萄园的围墙上一躺就是几小时,目不转睛地凝望浓云,它们不打算离开这里,或飞往辽阔的原野上空。如果一道彩虹映入眼帘,原野会显得更辽阔,要不我坐在花园里给孩子们(尤其是一个6岁的金发小女孩,夫人们说,她真可爱)讲童话故事或用沙土堆城堡或玩捉迷藏或雕刻桌子——上帝可以做证,这类事我从来就做不好。真是美妙的时光,不是吗?
不然我就穿过田野,田野现在是一片褐色和凄凉,尽管天不好,但西斜的太阳还是露出脸来,并把我长长的影子(对,是我长长的影子,也许我会通过它进入天国)投在犁沟上,于是留在田里的犁铧也闪烁着银光。你知道夏末的影子是如何在翻挖过的、深色的泥土上起舞,如何形体生动地起舞的吗?你发现大地是如何向正在吃草的母牛鼓起,如何亲切地鼓起吗?你发现沉甸甸、黑黝黝的泥土是如何在纤巧的手指中粉碎,如何庄严地粉碎的吗?
(节选自《卡夫卡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人生的逆境(朱刚)
对于人生的逆境,做到意志上“不屈服”并不是最困难的,更难的是处于逆境而仍能“清明在躬”,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力。这是因为,处在逆境中的人,除自伤其处境凄凉外,还会因怨愤不平,而使情思、行为失去控制,非唯戕害身体,而且心志紊乱,容易产生偏见。如果一个人经常陷入偏见,即便意志再坚强,也等于已经被逆境所击败。所以,司马迁说过:“小雅怨诽而不乱。”即便有怨愤之情,也不能让它紊乱心神。只有心神平定宁静,不受搅乱,才是真正的战胜逆境。
(节选自《苏轼十讲》上海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