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那年夏天,我19岁,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报志愿。

分数不够理想,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记得第一志愿是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辑专业,第二志愿是辽宁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两个专业虽然挺像,其实大不同,一个是守静内专的,一个是纵横飞扬的,一个是心之所属,一个是无奈之选——当年的辽大文科,除了中文、法律专业,只有新闻还算荣光。就它吧。

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辽大新闻。悲催的是,很快发现我的性格和兴趣都不适合这个专业。当时也没想到有调剂这一招,按我的分数应该去哪个专业都没问题的。事实上,入学后,辽大当年新专业国际金融从各系选拔学生,但由于我学的是日语,结果没去成,也幸亏没去成,以我对经济的无感,如果和数字打四年交道,那真是欲哭无泪了。

大学四年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决定以后人生方向的关键之际,有时想,如果当年学的是心理学、日语或者中文,会有什么不一样呢?我可能成为一名学者、心理咨询师,或者去日本定居,在这过程中,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都会随之改变,我会比现在更好吗?假如给三十年前的自己写信,我要说些什么?

正好看到廖一梅(国内着名编剧)的一段话: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和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不要和要吧,只是有的人做到了,有的人屈从了现实。

我算是幸运的那一个。大学毕业后几乎一直做编辑,我喜欢和文字打交道,在生花妙笔中见识文字之美、情趣之美、思想之美,文字,可以说是这可预知的编辑生涯里不确定的那部分乐趣。

那天有个好久不见的旧识惊奇地问,你还在做编辑?哈,我理解他,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还在一成不变地做着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纸媒工作,而且安之若素,貌似有点儿落伍了。可是“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有一种圆满是世俗的成功,还有一种叫作此心安处即吾乡。

我常当作背景片放着的,是日本广受欢迎的纪录片《人生果实》,一对九旬夫妇的乡下隐居生活。他们春种秋收,做好吃的,每个月定期采购,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家常,让我看到爸妈的日常一般,倍感亲切,更重要的,它时时提醒我具有那样生活和选择的勇气,不管六十岁,还是八十岁。

昨晚看了一个电影,达斯汀·霍夫曼早年演的《无名英雄》,关于选择。小偷伯尼在去接儿子看电影的路上,遭遇飞机失事,他帮着救了飞机上的伤者,然后急着去向儿子道歉了。当他得知电视台悬赏100万征求无名英雄时,流浪汉约翰已经冒认,并被举国上下奉为英雄。最后当约翰忍受不了内心的巨大压力,准备自杀时,两个人坐在酒店的窗台上达成了协议:约翰继续当他的英雄,100万分一半给伯尼作为儿子上大学的费用。

这里有两层选择。第一层选择,是伯尼去救人,酒保和前妻都说他不是那样的人,但用后来约翰的话说,每个人身上都是有英雄主义存在的,“我们有脆弱的时候,也有正义和高尚的一面”。而皆大欢喜的结局,缘于伯尼的清醒,他劝约翰说,你有爱心,帮助无家可归的人,还让被医生宣判了死刑的孩子睁开了双眼,他们喜欢你,而我,不喜欢儿童医院和那些底层的人,我还被法院判刑坐牢,所以我不要名,只要钱。

选择其实很简单,一是想要的,二是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