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个下午,我都在菜市场见到她。
她看上去有60多岁了,齐肩的头发已经花白,参差不齐地垂下来,看上去平时也不怎么打理。此时,她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整理眼前用蛇皮袋垫着的几把空心菜和几根黄瓜。6月的下午,外面像蒸笼一样,她虽然戴了草帽,脸上还是流了很多汗。
我在想,就这么点东西,全卖了也不过十几块钱,值得她吃力地蹲一下午吗?我拿了一把已经有点蔫的空心菜让她称重。她马上帮我换了一把好的放进塑料袋,然后收了我1.5元钱。我知道那把蔫的很难再卖出去,于是执意要和她换一下。几经推辞之后,她同意了,对我说了句“你人真好”。我问她为什么卖这么少。她说这都是自家种的,现摘现卖,摘多了卖不出去,自己也吃不了那么多,怕浪费了。我再问她,这一天下来能卖多少钱。她叹了口气,说自己无儿无女,丈夫腿脚不便,也不指望能卖多少,有个十几块钱去买点肉也算过日子了。“日子不就是这样过的吗?”最后,她还说了这么一句,像在问我,又像在自言自语。
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这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没想到还有人过得这么艰辛,十几块钱就是一天的收入。
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感觉每个人的家庭都很相似,没有谁穿得特别好看,也没有谁吃得特别丰盛。可是到了高中,我忽然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有个同学家境富裕,开学的时候父母开着轿车把他送到学校,帮他把各种名牌鞋子和衣服搬进宿舍,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有个同学全家的收入就靠三四亩水田和几十只鸡鸭,父亲来学校送伙食费的时候手里还拿着蛇皮袋,要顺便买些饲料回去。
这是多么明显的差距啊!同样是40多岁,一个雄姿勃发,一个步履蹒跚;一个开高档轿车,一个连鞋子都是破的;一个夹着高档皮包,一个拿着装饲料的蛇皮袋。那位拿着蛇皮袋的父亲趁着周末人少,从教室后门小声地把儿子叫出去,在楼梯处快速地把伙食费塞过去就转身离开了。他没有半点迟疑,也没有回过头看一眼。很明显,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境,怕儿子被别人看不起,更怕儿子从此在精神上觉得比别人矮一截。在我们这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县,学生非常多,正是他的儿子,在全县的统考中取得了第一名。我碰巧走上楼梯,看到整个过程,对他和他的儿子充满了敬意。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学生要穿上统一的校服,看到这些家长后才发现这是多么英明的决定。同样的衣服让被裹着的灵魂看上去更加平等,家庭富裕的学生无法炫耀,家境贫寒的学生无须自卑。特别是对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学校通过这个体面的办法让他们无须过早地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维护了他们的尊严,也维护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
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总有一天要面对原生家庭的差别。2010年我在北京求学,听说我们班有女生买一套化妆品就花了3000多元,而就在那时,我亲眼看到有男生去食堂就打了3两米饭和两个馒头,连青菜都舍不得买一份。我的家境不算富裕,但是足够维持生活。看到那个男生趁着人少独自坐在食堂的角落,喝着免费的玉米汤啃着馒头,我忍不住一阵心酸。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无缘无故受苦呢?
在任何时期,总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比别人的多一些艰辛。古人曾喟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鲁迅在《小杂感》中也曾感慨:“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我看见有些人由于家境贫寒没办法完成学业,想摆脱贫困却没有一技之长;有些人天生残疾,却要肩负起一家人的生活;有些人年老体弱,迈开一步就用尽全身力气。我希望这个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因此有时候会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甚至没办法让他们相信人生会迎来转折。
我羡慕那些不需要负重前行的人。他们在家人建造的乐园中愉快地成长,身边从不缺温情的陪伴和坚实的臂膀。在其他人历经风雨时,他们最先看到的却是彩虹。他们也会表示同情、忧虑和安慰,但是他们很难切身体会揭不开锅的家庭忽然得到一块肉时的惊喜和满足。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他们不通人情世故,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过的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虽然岁月的艰辛可以锻炼人,但谁不希望被温柔相待呢?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经常会观察一些人,从他们的皮肤和皱纹中想象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对那些凭借坚忍不拔的努力而逆天改命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因为他们本来的处境是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的,而他们克服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完成了人生的救赎。
我从小就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我希望命运有艰辛就有成全,希望疼痛会孕育出珍珠,希望波澜会锻炼人。我那位家境贫寒的高中同学,后来考上了国内一流的大学。听到他被录取的消息,我忽然鼻子发酸,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得到了成全。对于他的家庭,前面有多少看不到头的艰辛,后面就会有多少持久的满足。
我期待有一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彼此笑着打招呼:“嘿,原来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