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放榜的日子来临,高考季就会进入开花结果的巅峰时刻。于是,许多热心人会特别关心那些高考生,电话问,微信问,当面问,问得不亦乐乎。四面八方狂轰乱炸地问,弄得那些考得不理想的考生特别难为情,因怕被问而闷在自己的屋里,不敢出门。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考试结束后,他从来不问。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他怕他的问是一把锥子,把孩子的心扎出血。等成绩出来以后,孩子主动告诉自己,那时候,朋友心里的石头才落下来。孩子的成绩还不错,只是对比那些更好的邻家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可是,这又有什么呢?有一次聊天,孩子告诉他,他的不问,让孩子的心里感到温暖。那一刻,他很庆幸,他能做到不问。
有一个男人,家庭不和,经常闹矛盾。一个邻居大妈,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见面就问他家里的事,然后进行八卦传播。她的问,不是关心,而是貌似关心,其实是为了积累谈资。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庭不和睦,经常吵架,原因很多,本身就是难堪事。若是再多问,就是将他们架在炉子上又烤了一遍,特别难为情。
前天下楼,见到小区门口好热闹,就多站了一会儿。我发现,一个男孩子坐在轮椅上,边上一个母亲模样的人在伺候他。有好几个人站在男孩的周围,好奇地问问他怎么回事。我发现男孩低着头,很不愿意地半天吐一个字。我远远地看了一眼,就走开了。
残疾,本身就会让人自卑、痛苦,问了,只会让痛苦加倍,像在撕开的血肉上面撒了一把又一把的盐。
有痛苦的人,最讨厌那些拷问。那是长长的针,在刺着已经痛苦的自尊。
生活中,总有许多时候许多场合,对于许多人,是不能问的。那时候,我工作勤恳敬业,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可是,跟我同時进单位的同事,虽然天天没有什么成绩,只是应付差事,却得到了提拔,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一年,我最害怕长辈和家乡的人见面问我:提拔没有?到别的单位了没?谈到这个话题,我就英雄气短,脸上火辣辣地痛。
对于痛苦的人来说,不问,是一种尊重,是一种安慰,一种理解。有的单身男女,身在异地工作,想家却又最怕回家。为何?怕被问也。
想起读过的巴金和刘白羽的一件事。刘白羽的儿子心脏病晚期,去上海住院,希望能发生奇迹。巴金和夫人多次去医院探望,但从来不问他儿子的病情,每次去,都是紧紧地握住刘白羽的手。巴金先生知道,刘白羽儿子的病,是刘白羽心头最深的痛,无论谁提起,都会引起一阵悲伤。巴金的不问,体贴入微,带着温暖,令人感动。
在某种场合,问,是揭开伤疤来看的残忍;问,一点也不好玩。
不问,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不问,是最好的克制。作为替人着想的人,有时候,需要克制想问的冲动,克制住八卦的心。不要打着关心的旗号,去多问煎熬中的人。
问,有时候并不是关心,而是带着讥笑的隐形的刀。
不问,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爱护,一种关心,一种理解,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尊重。
不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见到人,就想问,是一种很难遏制的冲动。所以,在生活中,学会不问,也是一种学问,一种修养。即使要问,也要在适当的时候,问得体的问题,那才是最善良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