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对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中国人好“面子”么?林语堂先生曾在文章《脸与法治》中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面子”的含义丰富而微妙。它可以是“尊严”,可以是“荣誉”,可以是“声望”,甚至是“权威”“人脉”,等等。

面子其实是一种畸形自恋

有一个话题中国人总是会提起,那就是面子。中国人特别喜欢维护面子,又特别善于委屈“里子”。几年前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有事您说话》,是郭冬临演的,我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男主角为了讨一个好人缘,也为了显示自己人脉广,“面子大”,大半夜去给人排队买火车票,买回来还说这是我通过关系拿的,别人送给他一堆没用的牙刷什么的,他也当成礼物收下。其实他自己知道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可还是接受了。这种为了让面子好看,让“里子”特别受伤的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说不敢去拒绝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硬生生地答应下来,等等。

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因此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家还是国外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国人心理的时候,都会把“面子心理”列在第一位。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它代表什么呢?

之前,我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有人以为面子就是经典的“假自我”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还不足以表达面子的重要,因为有时候,面子是一个很致命的东西。在电影《杀死比尔2》中,有一个情节:白眉道长向少林寺的方丈打招呼,结果少林寺的方丈没理他,后来白眉率人血洗少林寺。这个情节对于面子的表达十分到位。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丢面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不给别人面子,可能后果会非常严重。

我自己也遇到过一件小事: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来听我的课,之后半年都没怎么理我。但我一直没有觉察,在人际交往上我是心思比较简单的。后来他实在忍不住说,武老师你知道吗,我对你很生气。我说我真不知道啊,你告诉我我哪儿惹你了。他说,课间有一个同学过来找你提问,我就作为第二个提问者在旁边排队等着,结果你回答完前面的问题,又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我在旁边等了好一会儿你都没理我,我觉得你严重地忽视了我,我很愤怒,决定以后再也不理你了。我这才明白,在他的感知里,他觉得我没给他面子。

这两个故事说到面子的核心本质:面子就等于尊严,甚至等于存在感;如果你不给我面子,我就要死了,我恨不得你去死,严重到这种程度。国内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就讲过,面子真正对应的西方心理是什么?就是自恋形成障碍。也就是我们说的自恋狂:任何时候我都是对的,如果你戳破了我这种感觉,我就破碎了。

“假自我”不足以表达面子的这种破坏力。“假自我”意味着你戳破我的“假自我”,我还有“真自我”;或者你戳破了,我也不怕。但面子心理其实是一种畸形的自恋,要维持一种“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是对的”的感觉,为了维持这种感觉不惜任何代价。

我们愿意制造嫉妒,也愿意嫉妒别人

面子展示在中国无处不在。修图软件、美颜相机在中国特别有市场,不管本尊容貌如何,都要经过美化;朋友圈天天各种晒,晒娃,晒自己多忙,晒自己加班,尤其是逢年过节,朋友圈就是各地摄影比赛;包括中国式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好像出门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把照片带回去炫耀,你看我来过这里,这其实也是一种好面子。这一点我印象特深刻。出国的旅行团,一下飞机中国人第一时间找Wi-Fi;一到五星级酒店,导游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大家Wi-Fi的账号和密码是多少。为什么?因为要发朋友圈。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很迫切地需要跟别人联系上,这其实是一种自我破坏,说明我们没有一个“我自己单独可以存在”的概念,要通过让别人认可我、跟别人取得连接,我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又因为很自恋,所以连接的方式就是“我很有面子”,以这样的方式让别人承认自己。

所以,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各种美颜相机、修图软件,我们往往愿意看到一个不真实的生活的幻想。说得残酷一点儿,这些东西就是嫉妒。我们愿意制造嫉妒,我们也愿意妒嫉别人,我要做那个让大家嫉妒的人;我要大家都想要的,但是我要拥有的比你多一点儿。但是中国人又有这样的危机感:也不能比别人多太多,超太多别人就会怨恨你。所以最好是你8分,我就9分;你9分,我就10分。攀比也是由面子而来的。攀比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说的“讲面子”,核心仍然是嫉妒,我把它称为原始嫉妒。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我都要有,我要独占一切。

有原始嫉妒的人同时有一种恐惧,自己也能深深地感觉到。比方你如果方方面面都比我强,我就嫉妒死你了,所以当一个人自己知道处在比别人强的位置时,就担心会被别人嫉妒。所以中国人嘚瑟的时候也会收着,绕着弯儿委婉地说,我就比你强一点点,你也别在意,实际上你也有很多优点。因此我们经常觉得这些人很“装”,想秀又假装毫不在意。而且大部分时候,彼此在意的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会在意别伤了和气,别伤了面子,互相给个面子这事儿就算过去了。因为面子是“画皮”,“画皮”里面是个鬼,你戳破了人家的面子,就会露出里面的鬼。

成长“里子”,才能从“面子”的黑暗势力中脱身

不过据我观察,现在的“90后”有另外的一种做法,他们不是那么重视面子,甚至根本不重视别人的感受,只重视自己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成长吧。因为当他不在乎别人那么多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对别人的嫉妒会减轻一些。不过这是一种切掉连接,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状态,对别人不感兴趣,依然有自恋,而且依然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我都应该有。这里面藏着一种信息:别人有的我也都得有,而且我不能比别人差,否则我就没有尊严。

其实,真正的尊严是自我价值感,也就是成为你自己。一个人,有了属于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有了存在感,就有了坚实的心理基础,有了坦然面对自己和面对这个世界的“里子”。有了“里子”,他对“面子”就不会过分地重视。但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他的自我非常脆弱,心理反应机制不够成熟,那么,要成长到有自我价值感,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坚持、蜕变、成长的过程。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比较容易。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给孩子足够多的爱与陪伴,让孩子感受到爱和信任、尊重,在孩子学习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和信心,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值得信赖的、美好的,孩子就能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可,获得自我价值感这个坚韧的“里子”,而不用去和别人攀比“面子”。

当每个孩子都确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的内心有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而且自我价值感不依赖于外在评价时,他才能从“面子”的黑暗势力中脱身,身心舒展地行走在阳光下。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中国式的情与爱:把爱活出来》    作者:武志红 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