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老人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我女儿今年4岁,已经上幼儿园了。我和妻子是双职工,幼儿园放假时,孩子由家里的老人帮忙照看。可我们夫妻都不太认同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比如孩子正在玩游戏或看书,老人就喂孩子吃的喝的,比如孩子有情绪了,老人却否定她的情绪甚至取笑她。我有些担心老人的管教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想问问如何跟孩子沟通,以消除这种影响。——一位34岁男士的自述

老人对孩子的影响是有限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这位爸爸认为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是错的。以这样的心理预设看问题,其实是把自己和老人对立起来了,这种对立很容易引发摩擦和冲突。如果父辈和祖辈形成了对立,孩子的教养肯定会出大问题。没人愿意被否定,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就算得不到认同,至少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这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与同事或陌生人相处是这样,与家庭成员相处更是如此。

第二,这位爸爸似乎无力改变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他可能也跟老人做过一些沟通和讨论,甚至因为这个问题多次跟老人发生冲突,但没起到什么作用。他无法认同也无法改变老人的管教方式,同时又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因此感到非常无奈。

第三,这位爸爸很担心老人的管教方式会对女儿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想要做些什么,比如跟女儿沟通,消除这些影响。

了解了以上几点,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老人带孩子究竟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会有多深。其实只要不是像留守儿童那样长期只跟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案例讲述者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他们夫妻白天上班,晚上可以跟女儿互动。女儿只有放假时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整体而言,孩子跟老人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影响自然也是有限的。另外,女儿的主要抚养人是爸爸妈妈,老人帮忙带孩子只是扮演辅助的角色。况且女儿都4岁了,安全感和爱等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已形成。虽然她还是很依赖妈妈,但已开始想跟爸爸有更多互动。如果父女之间的互动良好,女儿就能感受到爸爸的爱,同时认同爸爸的价值观,模仿爸爸的行为方式、生活技能等。对她来说,家里老人的影响肯定没有爸爸的影响大。

孩子的困惑:是该听父母的,还是听老人的

很多家庭都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为了抢夺孩子展开竞争——都想拉拢孩子,让孩子跟自己更亲近一些。对老人而言,让孙辈跟自己更亲近是为了体现自己在这个家的价值:我还是被需要的。老人因为年老体衰处在被边缘化的恐惧中,很需要这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看到孙子孙女在自己的养育下长得非常好,老人会很有成就感。有些老人甚至会在无意中把孩子当成满足自恋感的工具,比如有的老人会说:“看,这个孩子白白胖胖的,养得多好。”他的意思其实是:“看,这是我的功劳。”

如果父母没能厘清跟父辈的关系,彼此没能很好地完成“分离”,或者过去跟父辈的某些冲突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就很有可能在无意中把孩子变成与上一代展开权力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有时候,父母不认同老人带孩子的方式,提出批判,自以为是在就事论事,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两代人的对抗,双方都想控制对方,让对方服从自己。

在这种存在权力竞争的家庭中,孩子会选择听爸爸妈妈的,还是听爷爷奶奶的?这一选择取决于以下3种心理机制。

第一,认同权力更大的一方。谁是家庭的权力中心,或者说谁在家里权力更大,孩子就认同谁,或者说站在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第二,认同跟自己更亲近的人。比如奶奶最疼爱孩子,孩子遇到问题会跑来找奶奶,希望得到奶奶的庇护,心里有什么感受也更愿意跟奶奶分享。日常互动越多,双方的关系就越亲密。孩子跟谁关系更亲密,就更认同谁。

第三,认同能稳定陪伴自己的一方。所谓稳定陪伴是指能长期稳定陪伴在自己身边。孩子肯定更愿意认同能稳定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与之更亲近。某个家人今天在,明天不在,或经常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孩子跟他的关系自然比较疏远,甚至抗拒去跟他建立深层次的连接。因为这种不稳定的陪伴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认为不跟他建立连接对自己更好。

总结一下,孩子在家庭中最认同的是那个权力最大、跟自己最亲近、最能稳定陪伴自己的人。

如果父母怀疑自己跟老人存在权力斗争,但又考虑到老人是来帮自己带孩子的,好像不能对老人太过挑剔,于是只能压下心中的不满。遇到这种情况时,父母就必须厘清这种权力斗争,厘清这种控制和服从的冲突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要与老人沟通制定育儿规则

家庭中的合作需要通过沟通制定规则。比如在带孩子的问题上,要明确老人究竟是来帮忙的,还是主导育儿的。如果是来帮忙的,爸爸妈妈就是主导,老人主要起配合作用,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针对老人如何配合提出具体要求。如果把主导权交给老人,爸爸妈妈就要接受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因此,爸爸妈妈必须明确要采取怎样的合作育儿模式,制定双方都认同的规则。分工明确了,冲突自然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