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友常常这样说:“最近压力很大,不开心,走,我们去吃点儿好的。”“请你吃点儿好的。”偶尔我也会如此说。近些年由于工作原因,跑了很多地方,吃过不少当地美食,但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总会问:于我而言,究竟吃什么才算是“吃点儿好的”?
小时候极少有机会下馆子,好在母亲厨艺了得。放学回到家中,厨房里饭香扑鼻,一闻便知道今天能吃上最爱的红烧肉。也常遇到母亲翻炒辣椒,呛人无比,我一边抱怨一边打喷嚏,却仍止不住地去嗅饭菜香。夏日里,母亲将西瓜皮清炒,爽口宜人,非常适合佐饭。童年的每个暑假都美好而漫长,美好的还有午餐前的一碗汤。母亲几乎日日炖汤,冬瓜排骨汤、香菇鸡汤、丝瓜蛋汤、豆腐油渣汤、葫芦(瓠瓜)汤……汤里的蔬菜都是母亲在菜园里现摘的,新鲜美味。汤只要煮熟,母亲立马就给我盛上一小碗。我捧着那一小碗热乎乎的汤跑到露台上,用白瓷勺子舀着,边喝边看天。天空瓦蓝,云朵洁白,日子悠长绵远。
幼时鲜能吃外食,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在5岁时,我首次跟随母亲回乡省亲。绿皮火车在轰鸣声中缓缓前行,那一趟旅程历经两天三夜,格外漫长。火车中途在某个站台停靠时,母亲给我买了份快餐。快餐里有些什么现如今全忘了,只记得是从没尝过的新奇味道。另一次是在小学四年级时,母亲难得带我去镇上吃早餐,点了份大排面。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酱大排,我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肉。我问母亲这肉叫什么,母亲跟我说是“砣肉”,“用秤砣压出来的,所以才会这么扁”。我自然是相信的,想来这也是母亲想当然的说法。她虽不知,却用这样的“智慧”来回应我。再说那面条,相比于酱大排就逊色多了,滚水里烫一下就捞出来,半生不熟的感觉。但因为有那块酱大排,这碗大排面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后依然回味无穷。后来我曾多次试图去找寻那家店,但始终未寻得。
童年时,我最好的朋友是电视机,每个假期我都沉迷于各种武侠剧。几乎所有武侠剧中都有这样一幕:几位武林高手围坐林中空地,点燃火堆烤野味,野味通常是兔子,又或者用荷叶包裹一只鸡埋进土中,做一道“叫花鸡”。我每每垂涎于电视中那热气腾腾的烤兔和鸡腿,恨不能将手伸进屏幕中与他们一起大快朵颐。
二、
也许我对“吃”确有执念,这执念在冥冥之中让我“裸辞”后与同学一起做了一段时间餐饮。我们一边幻想着能拥有一间美好的茶餐厅,让下午茶带来幸福,一边在烟熏火燎中烧烤食物、做奶茶、调制冰沙。但很快,所有的美好想象都在现实中成为幻影与笑话。熟悉我的朋友都觉得匪夷所思—在他们的印象中,我根本不是下厨的料,事实也是如此。但回想起来,我之所以选择做餐饮,也许是因为食物一直在给我温暖,我也试图把这份温暖传递出去。
有一年我处于“双城工作”状态。在另一座城市里常入住的快捷酒店附近只有一家“沙县小吃”,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我总是会点上一盅茶树菇鸡汤或者乌骨鸡汤,一笼蒸饺。店里通常也只有我一个客人,偶尔与老板娘闲聊几句。而后我搬进公司宿舍,晚间无事,便常去小食堂买一份热腾腾的馄饨吃。偶尔工作压力大时、想家时或孤单时,吃着馄饨,蒸汽氤氲,眼睛也觉得有些湿润,我便允许自己多加一个荷包蛋,边吃边对自己说:“今晚吃点儿好的。”心里如此默默念着,仿佛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气。一笼蒸饺,一碗馄饨,都极为平常朴素,却给独在异地的我很多安慰。
关于“吃”带来的安慰,父亲也曾与我说起一件往事。父亲儿时读书时,由于家中无米,冬日早晨空着肚子去同学家等同学一起去学校。同学母亲问他有没有吃早餐,看父亲沉默不语的样子,她很快便从厨房盛了一碗热腾腾的粥给他。那不过是一碗薄粥,但在那样的冬日清晨中,对于饥肠辘辘的父亲来说弥足珍贵。那碗粥让父亲惦记了很多年,每次提起来都觉得感动。
大学舍友有段时间沉迷追剧,常去网吧,清早出去夜半才归。为了省下钱去网吧,她便周一到周五都吃煮白菜。学生时代,伙食费自然是花销的大头。我尝试过学她那样省钱,却发现根本做不到,即便囊中再羞涩,若是中午只吃一顿煮白菜也未免太过委屈。再穷的日子里,我也不愿在吃上克扣自己,为了省钱,“吃差点儿”这种行为我是断然做不到的。有段时间沉迷“二次元”,我对《火影忍者》中鸣人最喜欢的“一乐拉面”相当痴迷:白色鱼肉卷切片,热气腾腾的拉面,带给漩涡鸣人安慰之余,也带给我无尽的美好遐想。我总想象着那样一碗诱人的拉面该有多么美味。我到上海工作后,楼下就有一家设计成沿街铺子模样的日式餐厅,门口挂着各色帘子,食客可在帘子下就座。我很快便成了常客,也常去点一碗豚骨拉面,只是前一段时间它不幸倒闭了。
我在儿时就已经确信,未来自己肯定要离开故乡。但真正离乡这么多年,忆起故乡点滴,仍最忆故乡滋味。我总和朋友说起故乡的滋味,不管在哪里我都能即刻辨识出。朋友也吃过我故乡的食物,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他认为我能“即刻辨识出”不过是心理作用,我心底却有声音在呼唤:“不,真的不一样。”
三、
我对于食物其实没有太高要求,喜欢吃的也就那几种,都极为平常、简单。出于健康考虑,现在我也无法再接受路边摊儿食物或者垃圾食品。但若是“一人食”,我仍旧会远离那些装潢极为精致的餐厅,只愿觅一家平常无名的街边小馆,来一份馄饨或者苏式汤面,浇头上添个荷包蛋或是大排,找一个僻静的角落慢慢吃完,如此足矣。每当我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心里想着要去吃点儿好的,我搜罗脑海里所有的角落,也无法回答出什么才算得上是“好的”。也许我也的确没有真正吃过什么上好的食物。每想及此,记忆渐渐清晰,勾勒出来的仍旧是5岁那年的火车盒饭,10岁时的一份大排面,15岁时的兰州拉面,20岁时的一碗麻辣烫、一碗鸭血粉丝汤,23岁时的一碗凉皮……我知道时光再也回不去了,即便回去,那些味道其实也平平无奇。但我想,一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怀念着来自心底的味道。我似乎也终于明白所谓“人间滋味”,其真正意义远不止食物带来的饱腹感,还有来自心底的温暖与满足。这温暖浸润了成长的岁月,而满足,催促我们收拾行囊,再次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