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督师马士英拥立福王在南京登基为帝,是为南明弘光帝,启用道周为吏部左侍郎。
道周向福王上进取九策,即着名的《时务疏》,细陈江南的地理与经济态势。随后,他提出建议,希望可以定都南京而徐图故土,剿灭叛贼以平群盗。然而,奏疏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道周心灰意冷,向友人坦言:“吾辈顽石,无补于天。”他奏请去祭拜禹陵,离开了南京。
不日,南京陷落。弘光小朝廷覆灭。
隆武皇帝朱聿键本封唐王,袭爵于南阳。
清军连陷南京、杭州,弘光帝和诸多明朝藩王被俘。朱聿键逃入福建,被福建巡抚张肯堂和南安伯郑芝龙拥立为监国。黄道周再次被征召入朝,被拜为武英殿大学士。
在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三个主要政权中,隆武帝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个。道周对其评价颇高,心中也重新燃起了不少希望。
隆武元年(1645)七月,黄道周在福州校场举行誓师,揭出抗清义旗。闽中百姓感于道周忠义,纷纷“荷锄从之”。
在建阳,道周整编了军队,操练之后就北上准备与清军作战。不久,道周队伍到江西上饶,“老幼咸集,壮者不召自归”,这是他最为鼎盛的时刻,“诸慕义从军者几及万人,军声颇振”。他兵分三路,一路向西,以便策应赣南的军队。另两路均指向东北,一路指向皖南的休宁,一路指向婺源。
义军起初连战连捷,但随后便遭遇了困境。道周向隆武帝上《孤军莫救危疆难支疏》,恳请隆武帝派出援军,拨给粮草。隆武帝下旨方国安、郑鸿逵出兵策应,但方国安是绍兴鲁王的将领,当时鲁王和隆武帝互相争正统地位,闹得不可开交,方国安当然不会听隆武帝的命令;郑鸿逵是郑芝龙的弟弟,当时郑芝龙正在和洪承畴眉来眼去,也不会听隆武帝的。因此,“诸路之师,竟无一出者”。
道周无奈,决定“无以报朝廷,不如一战决也”。上饶的守臣和乡绅纷纷劝阻,可是道周说,我不能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动摇军心。他孤注一掷,带着千余人从上饶进攻婺源。他勉励大家不要辜负八闽父老的重托,要抱定“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誓与清军血战到底。至婺源明堂里时,义军被清军重重包围,道周不幸战败被俘。
道周在最后进攻婺源之时,应该已经立下了杀身成仁的信念。他历经四朝四帝,在天启年间被魏忠贤排挤出朝;在崇祯年间屡遭贬谪,险些命丧于诏狱中;在弘光朝不受重用,报国无门;只有在隆武帝的麾下,他才获得了实现抱负的机会,践行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训。
尽管顾诚评价道周时曾称他“守正而不能达变;敢于犯颜直谏而阔于事理;律己虽严而于世无补”,但道周的风骨与情怀却无可指摘。尽管道周入朝为官、开课讲学十数年,家中却未有余财。他的母亲,一直在漳浦的田间耕作。当他筹建义军之时,还散尽家财来筹措粮草。
固守清贫、德如天高、大义凛然、崇高圣洁。“至人惟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徐霞客的评价,黄道周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