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吃罢早饭,石来顺便将高大壮五花大绑“扭送”到了滦州衙门,并且编造了一个“午夜擒贼”的故事。知州正为此事犯愁呢,见有人将凶犯送上门来,也就没太深究细节,爽快地兑现了赏金后,立即升堂问案。
高大壮“扑通”一声,往公堂上一跪,一五一十地讲述了那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情经过,乞求知州老爷洞察秋毫,明镜高悬。知州的心里当然“明镜”似的,只是没有在公堂上“高悬”。正如石来顺所料,知州如果不能在两日内破案,头上的乌纱帽就不牢靠了,所以他不允许高大壮“狡辩”,令衙役将高大壮打得皮开肉绽,然后按着他的引导供述了“抢劫行凶”的作案过程。
最后,等逼高大壮签字画押后,知州老爷大笔一挥,给高大壮判了个“斩立决”,此案就算告破了。不过,在往上呈报卷宗时,却遇到了一些质疑,又拖了些日子。
按照大清律例,亲属可以与死囚作临终告别,石来顺就带着高杨氏到监狱里与高大壮见最后一面。
自从高大壮出事后,高杨氏就大病了一场,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石来顺为此辞了果园的差事,一心一意地照顾高杨氏,全然不顾村里人的眼神和指手画脚,唯恐辜负了高大壮的重托。
高大壮穿着一身囚服,戴着手铐脚镣,被两个狱卒押到了接见室。“我的儿啊——”高杨氏往前扑去,却被一名狱卒强行拦住了。
高大壮含泪安慰道:“娘,您别太难过,早死早投胎,来世我还给您当儿子!”他怕母亲太过悲伤,又故作轻松地展示身上的囚服,说:“您看,这是我长这么大穿过的最好的衣服了!”
一听此言,高杨氏哭得更伤心了,石来顺本想安慰几句,却也泣不成声,就连一旁的两个狱卒也落下泪来:这孩子该有多可怜啊!
告别的时间快到了,高大壮给石来顺和高杨氏磕头,说:“爹,娘,二老保重身体,孩儿走了!”石来顺忙上前搀扶,高大壮趁机在他耳边嘀咕:“打点一下刽子手,我临刑前有话说。”石来顺虽不知道他想说啥,但还是点头答应了。
滦州旧时的刑场在城北紫金山下,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砍人了,特意过来看热闹的百姓人山人海。人们发现,在刑场中央跪着的共有两名囚犯,年岁都不太大。其中之一是高大壮,那另一名囚犯又是谁呢?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当初,知州逼高大壮招了口供,在两日内神速“破案”,本以为受害者家属会满意,没想到人家那位在省城做官的儿子却提出疑问:“听说去珠宝店抢劫的是两个人?”知州一时交不了差,只得回来向高大壮逼供。
高大壮自然没有同伙可以交代,知州又要动刑,高大壮忙说想一想。高大壮记起那天若不是崔彪在饭馆里砸他的饭碗,他也不会被掌柜的轰到大街上,更不会沾上抢劫杀人的案子,何况崔彪以前在学堂里也没少欺负他。现在他成了替罪羊,知州又让他找个垫背的,于是他心一横,就将崔彪咬了出来。
崔彪莫名其妙被带到公堂上,一开始也不肯背这个黑锅,但两板子下去,就打得他灵魂出窍,不管啥罪行他都招认了。
午时三刻已到,监斩官一声令下:“行刑!”
两名刽子手分别将高大壮和崔彪脖子后头的亡命牌摘下,正要举刀,高大壮突然断喝一声:“慢着,我要看着他先死!”
两名刽子手互看了一眼,因为他俩都得了石来顺的好处,这点小要求自然可以通融。于是,一个放慢了动作,另一个快速举起大刀。崔彪临死前恨恨地盯着高大壮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害我?”
高大壮得意而清晰地回答道:“我出来不气!”接着便是“咔嚓”一声,崔彪的人头落地,高大壮随即爆发出一阵大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