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傅抱石

每次看到父亲驼着背站在画桌边画画,我就觉得父亲一生的艰辛都在画里了。

父亲13岁时进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读书,老师为他取了一个学名叫傅瑞麟。父亲17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从高小毕业,被保送至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但入学读书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万般无奈之下,父亲想到乡下还有祖传下来的几分薄田。于是父亲就从南昌步行到300多里外的老家去借钱,结果隔房叔叔竟然不让父亲进门,说穷人家的孩子读什么书,连顿饭也不给吃,最后还是婶婶包了两个山芋给父亲……打这以后,父亲便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

父亲小时候真的很苦,上了学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穿,冬天冷,他就把姐姐、妈妈的花褂子一件件地套在里面,最外面罩一件灰布大褂。父亲常常对我们说,如果人不知道“饥寒”二字,那他是不会成人的。

父亲从小就喜欢刻图章,把石头放在腿上用刀刻,常常弄得自己血迹斑斑。不少人提到父亲的名字傅抱石,都说是父亲喜欢石涛以及屈原“抱石怀沙”的缘故。在我看来,父亲取名“抱石”这两个字的初衷,更多的是怀抱石头,喜欢刻图章而已。

父亲、母亲成长于截然不同的家庭。

母亲叫罗时慧,因为出生在奉天(今沈阳),所以小名叫奉姑。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就有一个同年丫头陪着。外公有四房太太,母亲虽然不是嫡出,但正房没有孩子,所以外公十分宠她,专门培养她读书,不要她做其他事情。

母亲长大之后,因为家庭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求婚。外婆对母亲讲,绝对不要嫁到豪门,说:“宁到穷人家吃糠,不到富人家喝汤。”吃糠,大家一道吃苦,那种平等的幸福才是真的;喝汤虽然比吃糠好,但不平等的痛苦是最深重的。

母亲读中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母亲被动员回南昌女中读书,秘密进行地下宣传工作。

母亲是父亲的学生。母亲在学校非常调皮,父亲可能很喜欢母亲的这种性格,就追求她。父亲常常到母亲家里去给我舅舅讲故事、补功课,讨好母亲。父亲家境困难,娶母亲遭遇的阻力很大,特别是外公的三姨太,很难对付,父亲就买了许多衣料送给她,后来这个姨婆一直跟着我们住。另外,父亲又去借了一张存折,上面有1000块大洋,给外公看。外公其实对父亲的印象一直很好,但还是担心他太穷,看到父亲的存折,加上我外婆的力促,就同意了父亲的求婚。外公对父亲特别关照,说:“我的这个女儿什么也不会,你要一生照顾她。”

父亲没有食言,一直在照顾母亲。如果不是抗日战争时到了重庆,母亲可能连饭也不会做。后来家里的事情虽然是母亲管,但有两件事一直是父亲帮母亲做的:一件是叠被子,另一件就是捶背。母亲总说父亲捶背捶得好,拳头像小锤子一样,力量恰到好处。母亲总是头疼,父亲怕她乱吃药,就定时定量拿药给她吃。母亲原来不会做饭,但后来父亲的饭菜全是母亲张罗的,即便家中有了保姆,母亲也会亲自下厨为父亲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