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山野,清明节后,满含童年味道的乌泡子便会闪亮登场,它们像一个个散落在山间、地头、路边的红色小灯笼,憨厚可爱又红亮得诱人嘴馋。
乌泡子,又称刺萢、山莓、树莓等,是我们最喜欢的野果之一,属于带刺灌木植物,高度多在1米至3米之间,果实由许多饱满的红色的小颗粒簇拥着紧贴在果核上而成,呈椭圆形,头扁圆,蒂部大且托着两片小叶芽。向阳的山坡、山谷、荒地、溪边和灌木潮湿处,果实往往长得特别大,最大的有拇指粗。成熟的果子一般呈深红色,味甘。它们与鲁迅笔下的覆盆子不一样,覆盆子是可以完整剥落下来的,而乌泡子不能,只能和果核一起吃下去,但是并不影响口感。
最近一次品尝乌泡子也是三年前了。
那年五一劳动节,电话里得知,叔叔身体不适,便决定回家看看。电话里不经意问了句:“妈妈,家里的乌泡子红了吗?”就这么一问,没想到母亲在料理好叔叔的丧事之后,特意到山里采摘了一回。那天,妈妈端了一杯乌泡子出来,说是她和堂弟大卫搭梯子在屋后摘的。时隔十几年,真大快朵颐了一把,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儿时,时令水果少,但能干的母亲总能让我们尝到各种现在看来绝对绿色环保的野果。阳光朗照的日子里,母亲涮衣服回来都不空手,会用衣服角包上满满一兜乌泡子回来,用盆打水,加点盐,乌泡子一泡,红红的肚子上顶个小绿帽,煞是美丽,说令人垂涎欲滴一点儿都不夸张。
有时候,我也自己去摘,屋后无人打理的茶园就是最好的寻觅处。生长乌泡子的带刺植物一般是高植株或者丛生的,好在一株上有好多粒,我们躲过满是刺的树枝,踮起脚尖轻轻拉下刺条,手掌朝上,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再小心地折下,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便翻滚在手掌心了,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就往嘴巴里送,根本顾不上还没有洗呢!边摘边吃,边吃边摘,口舌生津,唇齿之间溢满了香甜的滋味,满足得很。吃够了就放塑料袋里,带回家一起品尝。
乌泡子刺藤,被刺到会很疼的,有时看着母亲凝固的血痕也觉得吃得心疼心酸。另外树又高,加上又是蛇出没的季节,所以我总是摘不到大颗的,而记忆中又大又红又甜的乌泡子定是母亲摘的……
乌泡有“黄金水果”的美誉,果实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各种成分易被人体吸收,还有补肝益肾、明目乌发的功效。另外,用其叶制成的茶还有调经养颜以及收敛止血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野生山莓虽然绿色无污染,但要留意周围的环境是否有污染,是否有啄食过的痕迹,稻田边要注意是否喷洒过农药。所以,还是山里的相对安全,但是山里的会有小虫子附着在上面,安全起见,最好是拿回家用盐水或者清水清洗干净以后再吃。
山里的野果,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乡村孩子的美味,散在四季里,蘸满了浓浓乡情。路边一点红,挂在刺丛中,长满一路,果虽小,但很多,多得伸手可摘,鲜红在记忆里,甜甜的,美美的,多像牵挂人的眼,明亮动人又满含泪光。
“大人走过要跌绊,小人走过不肯息……”我们唱过的儿歌在乡村回荡。我相信,无论过去多少年,乌泡子依然是记忆中香甜一路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