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卖餐盒的环保之路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这句对当代青年的调侃也是赵然真实的生活。一周早中晚21顿饭,赵然点外卖的次数在10次以上。

每一次下单前,赵然都会勾选“不需要餐具”的选项,但她数了数近期点过的20多份外卖,只有3家餐厅没有附赠餐具。在这么多份外卖中,打包费最高为6元,最少为0.5元,其他普遍在1元到3元之间。

为了招揽顾客,商家对外卖的“过度包装”日趋普遍。有时候,层层叠叠的外卖包装让赵然有一种拆盲盒的感觉。

周末,她点了一份粤菜,里面有3个流沙包、3个虾饺和1块糯米鸡。当外卖送到手中时,赵然发现其体量略微“超标”。精美的无纺布保温袋外包装被打开后,里面躺着3个塑料大餐盒,装虾饺的餐盒至少能放下10个虾饺,3个显得有些单薄。另外,还有一个纸质信封,信封内有一张面积1平方米左右的塑料桌布,以及一双塑料手套。

和大多数人一样,赵然享受着外卖带来的便利,但家门口堆成小山的外卖垃圾也让她有些心理负担。

此前,一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的论文《中国外卖包装物环境影响和政策有效性分析》受到关注。通过分析3500多万份外卖订单,这篇论文描摹了中国外卖包装的基础组成和环境影响。据统计,2020年,中国外卖行业共产生170亿个外卖订单,平均每个订单包含3.44个餐盒,其中近70%是塑料餐盒。此外,90%的订单包含1个塑料包装袋。研究表明,2020年中国外卖行业共产生160万吨塑料垃圾。

如此庞大的总量,让赵然不禁好奇,一个外卖餐盒从生产出来到被废弃经历了什么,“我制造的这些垃圾最后去了哪里?它们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压力?”

一棵树要吸收一年

赵然租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一个小区里。每天早上4点到10点是刘建东师傅的工作时间,他是小区物业聘请的清运员,负责将整个小区的垃圾清运到附近的垃圾中转站。赵然周日丢的那种塑料外卖餐盒,是他在其他垃圾桶里最常见的。

这些外卖垃圾主要用了哪些材料?论文中来自8个城市的3500多万份样本给出了答案。

首先,包装材料的选择与饮食习惯有关。中式饮食具有高油、高盐、高湿度的特点,因此餐盒必须满足防溢、防渗透、隔热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餐盒材料有4种:聚丙烯塑料、聚苯乙烯塑料、纸和铝箔。

论文显示,中国外卖餐盒约六成被聚丙烯材质占据,部分城市的使用率甚至更高。聚丙烯材质适应中国饮食结构高油、高盐、高湿的特点,它耐热性很好,150摄氏度高温下也不会明显变形,而且几乎不会吸水,是可以放入微波炉中加热的材质,还是最轻的塑料之一。赵然丢掉的就是3个聚丙烯材质的餐盒。

此外,外卖包装还因地域呈现出显着差异。因为喜爱吃火锅、冒菜、烤鱼、烧烤等,成都、重庆的铝箔包装比例比其他城市的高出不少。

在包装袋方面,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占据主导地位,使用率约为90%,但高档餐厅一般使用牛皮纸袋和白卡纸袋。

特大城市的包装袋相对更重。北京的外卖包装总重量最大,达52克;湖北襄阳的最小,仅29克。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外卖常用较重的牛皮纸袋、保温袋和编织袋,而小城市的外卖主要使用较轻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

从一个外卖餐盒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制造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占到45%。塑料的制造需要消耗大量石油,纸制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所以这一阶段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突出,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也会产生污染。

相较之下,外卖餐盒在垃圾处置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占到全产业链对环境影响的50%。

在北京,每份外卖全生命周期内产生固体废弃物0.1185千克,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约0.68千克。据测算,按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4——18千克二氧化碳计算,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年轻人每周点外卖(6——14次)产生的碳排放,可能一棵树要一年才能吸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