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我能“独活”吗

网上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孤独等级表。从第一级别的一个人逛超市、第二级别的独自去餐厅吃饭,到自己看电影、去游乐场、搬家……最后第十级是一个人做手术。不得不说,“终极大杀器”听起来是很凄惨,毕竟生病是人最脆弱的时候,身体条件的限制也必须有人陪护在侧。

不过随着近年来城市化不断推进,一切变得便捷高效。加之最近人们的饮食习惯、交往方式发生的细微转变,这个等级表的权威性已经岌岌可危。从前独来独往,是不合群、孤僻的代名词。但现在,开始象征着独立、自主。于是,“独活”的概念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

“独活”不是指独居、一个人的宅家生活,而是“独自活动、外出娱乐。逛自己想逛的地方,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享受独处时光”。独活是一种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喜欢独活的人,并不意味着讨厌和朋友们共处。

在独活还没被大众熟悉的时候,我就已经主动成为其中一员。因为从小就很爱看电影,身边像我这样狂热的人没几个。初中起,我就经常独自看电影。有时看的电影太小众,甚至会出现整个放映厅只有我一人的情况,是名副其实的包场和“独活”。

到了大学,情况“愈演愈烈”。我常会在没课的时候,拿出一整天泡在影院里。计算好时间,连看三场电影是我的常规操作。中间再美美地吃顿午饭或晚餐,饭后消食的逛街也必不可少。这样一天下来,倒是完成了“孤独等级表”里的好几件事。

一开始我当然想过要找同伴,只是像我这样专门为看电影的人很少。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作约会时被挑剩的选项,或是让接下来的烛光晚餐能有些谈资,不至于陷入尴尬的沉默。偶尔有同为影迷的朋友,也会因喜好的电影类型不同而产生分歧,最终不免一拍两散。

如果颇具牺牲奉献精神,选择迁就朋友的喜好,委屈自己看一场不爱的电影。那么体会过的人大概都懂,那可真是如坐针毡、如芒在背的一个半小时啊!

这就像和朋友聚餐,人越多越无法尊重自己的喜好,到最后的选择永远是不会出错的火锅自助。说起这个,我曾在最爱的火锅自助店里,两次遇见同一个来“一人食”的年轻姑娘。她应该是独活“老油条”了,非常从容不迫地选择汤底、挑选蘸料,以及喜欢的食物。当一切准备就绪,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iPad架好,开始边吃边刷剧。

她虽然没有像日剧《独活女子的推荐》中的女主角那样,独自烤肉是为了全神贯注地观察铁板上吱吱作响的烤肉,在肉被烤得恰到好处的时候夹起。但这样旁若无人,一边涮锅,一边悠闲追剧,足够让我这个独活已久的同道中人,万分羡慕。

影院中毕竟漆黑一片,没人会察觉邻座的人是不是独自前来。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自助餐厅,显然是另一种环境。即使理智告诉我们,没人会真正关心旁边用餐的陌生人,但热闹场合中的形单影只,总会让人联想起“孤单寂寞冷”。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必然有着强大的内心。

我想对她而言,一人堂食不一定要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不是因为“吃独食”可以更好地记住食物的味道,肉涮老了没关系,单纯享受独自用餐本身的快乐就很好。

选择独活的人,已经懂得“外出娱乐”不必和“社交活动”画等号。不是每一次探店、打卡,都必须有同行人一起制造回忆;不是每次外出用餐,都必须和朋友谈人生哲理、和同事团建培养感情;不是每场电影,都是为了成为聊天冷场时的话题……

独活时,我们不必勉强去配合他人的脚步,而是可以完全忠于内心的节奏。偶尔坐在影院里,发现有和我一样,喜欢把片尾字幕全看完的陌生人,我们会相视一笑,享受这短暂的知己之感。

当然,“独活”从不意味着我拒绝朋友。刚来北京时,别说朋友了,选择独居的我连个能说话的室友都没有。好在性格使然,独自生活对我而言是人生常态,也恰恰成为我和闺蜜相识的契机。

还记得是在两年前的毕加索真迹展上,我在一幅或许不是最出名的画作前停留了很久,久到现在成为我闺蜜的女孩,以为我感兴趣,主动上前来帮我讲解、拍照。不过她至今不知道,完全不懂美术的我,当时只是发觉画中的条纹沙发和我当天穿的裤子的配色,惊人一致而已。

独自一人,反而让我收获弥足珍贵的友谊。我发觉,快乐分享可以加倍,忧伤倾诉可以减半。我们会一起为了话剧、展览,掐准时机在线上抢票,但从不会刻意追求与对方的合拍,始终保有自己的独活。

特别有趣的是,在对“独活”越来越游刃有余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和朋友在一起的意义,也愈加明晰了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

独活起初的目的,只是忠于自己的感受。可当我专注自身、完完全全沉浸于本心,居然学会了体谅他人。我接受了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再委屈妥协,迁就牺牲,反而更能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选择。

在独活中,我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不再活在臆想中的审视眼光里,也逐渐在学习如何爱每一个人。就好像,当我们真正明白什么是幸福,会不由自主希望所有人都是幸福的。

《独活女子的推荐》里有一集,女主角独自乘上热气球。唯一陪伴的飞行员问她:“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没有感受到风?那是因为我们乘风飞行,所以感受不到风。我们现在,就是风……”

看着女主角完成翱翔于天空的梦想,热泪盈眶的我忽然想到王小波那段非常着名的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而三十岁的我,已然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经济独立的成年人。难道还要胆怯,不敢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不敢为自己“独活”一次吗?我想,只要保持对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勇敢去尝试新鲜事物,不限制自己、不评判他人,那么不管几岁,我们永远有机会成为半明半暗的云,以及自由自在的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