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最励志的本草

我最初是通过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知道远志这一味中药材的。书中提到,心怀隐居东山之志的谢安曾多次拒绝朝廷出仕的邀请,后来碍于一代枭雄桓温的再三相邀,才终于出山当了桓温的司马。一天,有人给桓温送了一些草药,其中就有远志。桓温便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一种东西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呢?谢安闭口不答。这时,在座的素以诙谐着称的名士郝隆回答:“隐居山中时叫远志,出山后便成了小草。”显然是在调侃谢安晚节不保,屈就朝廷一事。桓温爱才心切,怕谢安面子上过不去,赶紧打圆场说:“郝参军这个失言却不算坏,话也说得极有意趣。”

我当时折服于刘义庆通过寥寥数语,便将仨人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的笔法,哪里有心思去深究远志的前世今生。

某年五一假期,我和家人去丫髻山游玩。在沿阶登顶的途中,我偶然瞥见在向阳的贫瘠风化土地上,有几丛10多厘米高的植物开着蓝紫色小花,煞是好看。我稍事停留,站在一旁向来往的游人请教它的名字,但游人都忙着赶路,顾不上回答我。我只得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方便路上继续询问。在半山腰处,终于有一位游人不吝赐教,说这是阮志,山上多的是。阮志?我的大脑里怎么也搜索不到这么一种植物。

直到抵达金顶,扶栏远眺,我仍在想阮志。清风中,我猛然想起平谷和蓟州一带的口音特点,猜测半路上那位中年男子所说的“阮志”,会不会是《世说新语》中提到的“远志”。我立刻拿出手机查询了一番,果然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回家后,我补了功课,这才知道郝隆一语双关的由来:作为中药材,远志指的是这种植物的根,而发苗长出的枝叶又被称作小草,小草虽然也可益智,却不具远志的祛痰功效。显然,东晋时期的人们对远志的了解还有一定的局限。北宋的《本草图经》强调:“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当用远志,稀用小草。”

古人处世,相较于今人含蓄了许多,但也不乏妙趣,比如汉唐时期别离时的赠柳旧俗。古人们也常借用某一事物名称的谐音,来表达自己的心志。相传,姜维诈降期间,曾遣人给母亲捎去远志、当归以明心志。这便是“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这一名言的由来。据载,此类习俗在魏晋时期已颇为盛行,召唤出行在外的人回归时会寄送当归,若收到者自觉大业未竟,拒绝返回,则回寄远志。晚清时期的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因屡次建议清廷抵制鸦片遭拒,自觉报国无门,借用远志、小草之异,奋笔写下诗句:“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远志是有名的益智良药,唐朝以前多用来提高人的记忆力。葛洪在《抱朴子·仙药篇》中说:“陵阳子仲服远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记而不忘。”“药王”孙思邈更是将远志列为益智方药的首位。现在,远志益智安神、抑菌抗癌、降压、催眠等功效正逐渐得到现代医学的证实。

像远志这样拥有十足现代感且具有意蕴深远“花语”的植物,在本草中并不多见。远志耐旱、不喜湿,只需选择排水性良好的植料,控制浇水量即可保持生长;一旦过了苗期,不需要多么细心养护,也能茁壮成长。远志丛生的枝干,仅十几厘米高;其细细的叶子互生,仅1——4厘米长。配上山石或枯木,这么矮小的一丛远志,也便有了玉树临风的仪态。等到5月,远志进入花期,2——14厘米长的总状花序便会从枝头冒出,探出蓝紫色的花。在随后的两个月内,花朵的顶端会慢慢开满淡紫色的花丝,状若朋克的夸张发型。这应该是为了提高传粉概率而进化出的结果,却为养花人提供了为之一振的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