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餐桌(2)

作为当时的文坛巨匠,鲁迅自然少不了往来应酬,饭局也就颇多。知味观就是鲁迅重要宴请常去的饭馆。

据鲁迅日记记载,仅1932—1934年,鲁迅就曾8次光顾知味观。知味观以经营杭州风味为特色,招牌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叫花鸡、西湖莼菜汤等。

1933年10月23日,鲁迅在知味观设宴请福民医院院长及吉田、高桥、会计古屋吃晚饭,以感谢他们治愈自己好友张协和的次子。席间,鲁迅亲自点了叫花鸡、西湖莼菜汤等杭州名菜,并向客人们介绍了叫花鸡的来历和做法。

据二毛在《民国吃家》中的记载,这一番介绍引起了日本朋友极大的兴趣。

福民医院院长回日本后,广泛宣传杭州菜的风味,使知味观及其经营的“叫化鸡”“西湖醋鱼”等菜肴在日本出了名。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中国料理代表团”和“日本主妇之友”成员到上海访问,还点名要到知味观品尝“叫化鸡”和“西湖醋鱼”。

除了“八大楼”“八大居”和知味观这类知名酒楼,鲁迅也经常光顾一些类似于大排档的实惠小馆子。

作家薛林荣在《鲁迅的饭局》中讲述,鲁迅在北京居住时,会时常光顾一家名为“和记”的“切面铺”。

这是一家位于北京西城的卖清汤大碗牛肉面的小铺,一楼卖牛、羊肉,二楼卖牛肉、羊肉面。一楼卖不出去的肉,正好在楼上卖面卖出去,比专门卖面的馆子肉多汤浓,且物美价廉。

初来京时,因为囊中拮据,作为“北漂”一族的鲁迅是不敢在广和居叫“潘鱼”之类的贵菜的。

周作人在《补树书屋旧事·茶饭》中回忆起当初和鲁迅在绍兴会馆一起居住时的日子:“在胡同口外有一家有名的饭馆,还是李越缦等人请教过的,有些拿手好菜,如潘鱼、砂锅豆腐等,我们当然不叫,要的大抵是炸丸子、酸辣汤,拿进来时如不说明便不知道是广和居所送来的。”

鲜为人知的是,鲁迅还尤其爱吃零食、水果和甜点。

鲁迅最爱吃满族点心“萨其马”,经常去稻香村糕点铺购买。

萨其马之名取自满语,在制作时最后的工序是切成方块,再码起来。“切”的满语为萨其非,“码”的满语为马拉木壁。“萨其马”是这两个词的缩写。

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木炭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

鲁迅还喜欢吃油炸的食品。据说在北京时,夫人朱安常常用白薯切片,和以鸡蛋、面粉,然后油炸,香甜可口,很讨鲁迅的喜欢。后来这个点心被戏称为“鲁迅饼”。

贪嘴的鲁迅曾在《马上日记》中讲述自己吃柿糖霜的情节,令人忍俊不禁。有朋友从河南来送给鲁迅“方糖”。

许广平说这是河南的名产,用柿霜做成,性凉,如果口中生疮,用来一搽便好。

不明就里的鲁迅此时已将“方糖”吃了大半,他连忙将剩余的收起,准备日后生疮时来搽。结果到夜间,鲁迅实在忍不住,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还自己辩解道:“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作为大孝子的鲁迅也经常买点心孝敬老母亲。

每到发薪的日子,他会顺路到一家法国面包坊买两款奶油蛋糕,每银元20个,算是非常昂贵的食品了,主要用来孝敬母亲,他自己也会吃些。

迁居至上海后,爱吃零食的鲁迅更是一度被弄堂的叫卖声弄得“心痒难耐”,并发出“上海的居民,和零食是死也分拆不开的”的感慨。

他曾专门写过一篇名为《零食》的文章,记录上海街头巷尾叫卖的零食。

文中写道:“上海的居民,原就喜欢吃零食。假使留心一听,则屋外叫卖零食者,总是‘实繁有徒’。桂花白糖伦教糕,猪油白糖莲心粥,虾肉馄饨面,芝麻香蕉,南洋芒果,西路(暹罗)蜜橘,瓜子大王,还有蜜饯,橄榄,等等。只要胃口好,可以从早晨直吃到半夜。”

鲁迅不仅对食物很挑剔,还是个对“吃”相当讲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