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朵朵灿然开放的花朵,我们常常怀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又喜又愁。喜,是因为花儿用尽生命的力量,向人们展现其最美的一面;愁,是因为花儿最终会凋谢,逃不出零落衰败的命运。
美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当花儿容颜失色、逐渐凋零时,我们是多么的不忍看。最美丽动人的诗句莫过于唐朝诗人严恽写的“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这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亦可理解为借花问人的情诗。面对艳丽绽放的花朵,多情的诗人天天都对着花儿问询:你到底为谁开放,又为谁零落啊?可花儿总是默默无语。也许,一瓣花蕊,一丝馨香,一点雨滴,一抹夕阳,都会触动诗人敏感、脆弱的神经,牵扯出绵绵无尽的愁绪。
如果说,严恽的诗只是对花开花落一种无奈的发问,在无奈的发问中蕴含淡淡的感伤,那么,宋代词人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就有更进一步的惜花惜春之意了,愁怨会更深一层。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此类诗词中最感人的一首了。在深深的庭院中,词人以女子深幽的口吻,泪眼汪汪地问花:“花儿花儿,你可知道我的心意,为何开得这般灿烂……”只是花儿默默不语,并纷纷乱乱、零零落落、一点一点地飞到秋千外……是的,囿于闺阁之幽深、囚居之苦闷,女子与落花可谓同命共苦,让人顿生无限的哀怨感伤。
反复问花花不答,愁怨自然心上来,正如唐朝诗人刘希夷所写的两句诗:“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写的是诗中的洛阳女子问了“花落”问“花开”,问了今年问明年,写出了她由感伤落花进而到问花的情景,为后句白头翁抒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月月人不同”的感慨做了很好的铺垫。正所谓,人生苦短,红颜易老,诗人对花开花落甚为惋惜、无奈。诗中虽没有出现“问”字,但“问花”之意却隐含其间。
清朝着名文学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有一首《葬花吟》的长诗,开篇两句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说的是: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花儿褪尽了鲜红颜色,芳香也已消失殆尽,有谁对它同情哀怜呢?这是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葬花时吟诵的诗句,诗中充分展现其多愁善感,见花自怜,却又倔强叛逆的个性,她满怀忧郁惆怅,却又没有地方寄托愁绪,因而对花的发问就显得更深沉了,最终做出了“葬花”的举动。
还有,“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出自唐朝诗人李山甫的《落花》),这也是一首咏怀落花的诗,意思是说,寂寞寥落在东风里不是因为春天,那花开花谢又是什么原因呢?诗中提到的“吹开吹谢”,亦暗含“问花”之意。
上述诗句,均含有惜花惜春意思,凡此种种,我简括称之为“问花”诗。诗人问花,其实就是借花问人,询问人生。问的是青春易逝,人生易老;或恋人相思,情感失落;或仕途受阻,官场失意;或生活愁苦,诸事不顺……诗人见花开花落,触景生情,滋生愁绪,联系自身际遇,故而以花入诗,借花抒情,排遣心中郁闷、落寞之情。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当初诗人问花的心绪了,毕竟,诗人大都多愁善感,他们喜欢花草,爱花惜春,见花落泪,是神经最为脆嫩的一群人。
生活中,每每看到开得艳艳红红或淡淡白白的花朵,我们非常开心,细细观赏,走近嗅闻,心旷神怡,毕竟,这些花朵带给我们几多艳美,送来多少芳香。但是,当花儿落英缤纷、日渐凋谢时,我们自然心绪低落,愁闷顿生,这破落衰败的景象,何以忍睹?于是,遂有“问花”意绪的出现。
有时我们会想,“问花”归“问花”,愁闷归愁闷,只要我们心胸豁达,心存阳光,即使工作、生活、情感出现诸多不顺,但凡事看开一点,名利看淡一点,情感看浅一点,也就不会滋生愁闷了。陆游笔下的梅花写得多好,“寂寞开无主……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并被碾成尘灰了,却仍然“香如故”,其品格之高,气场之大,不得不令人钦敬。清朝诗人龚自珍写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亦有此意,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也要护花,抒发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摄人心魄的诗句,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如此,“问花”变成了“赞花”,生活也充满阳光,人生也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