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专区发呆”

“你怎么又在发呆?”这要是在以往,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回答!现在,我们终于有光明正大的理由啦!近日,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设置的发呆区冲上热搜。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个有趣的发呆区吸引了不少校内外的学生来打卡。该发呆区设立在广东财经大学广州校区图书馆三楼的阳台上,摆放了桌椅供学生休息。从发呆区往外望,近处可以见到操场上足球队员训练和学生奔跑的身影,远处可以望见城市地标“小蛮腰”。在学习之余,很多学生喜欢来到这个区域放松放松,吹吹风,聊聊天,调节自己的情绪。图书馆方面还表示供学生放松的发呆区已经设置多年,因为名字逗趣、诙谐,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图书馆共有6个供学生放松休闲的发呆区,与学习阅览区相邻。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众多网友一致好评,网友纷纷评论:“以前学习时希望光明正大发呆,没想到现在实现了愿望!”“太羡慕了,不愧是别人家的学校!”“在图书馆这个严肃的学习场所有一个发呆区域,很容易让人觉得有反差感、松弛感。”甚至还有些网友表示,工作场所能不能也设置一个发呆区?

可以说,这个发呆区的设置恰到好处,它张弛有度,迎合了很多年轻人的发呆需求。这种创新很有必要,因为现行市场风向有所转变,且大学生群体更加追求新颖和时尚,如果大学管理工作还一成不变,那就落伍了。所以,这样为发呆正名的创新属实不错。

那么发呆是一件坏事吗?未必。着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这样描述发呆:“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龄,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会怕。”事实上,发呆并不等同于“开小差”。早在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部门就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中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一条就是建议市民每天抽出5分钟时间来发呆。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贝尔德等人也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心智游移”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试者被分成三个组,所有被试者都要完成两次创造力的测试,两次测试之间间隔12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三个组要执行不同任务,来引发不同程度的走神。结果发现,大量的分神状况可能就是提高创造力的原因。当心智游移的时候,大脑的不同神经网络之间出现碰撞,思想也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行走,而是在浩瀚的未知领地随机游走,这为被试者提供了珍贵的灵感。

在古代,这种情况就屡见不鲜。唐朝诗人王维畅游风景秀丽的山水间,在宁静清幽的风景中静静地发呆,桂花从枝头飘落的声音,被惊动的山鸟传来的清脆叫声,让发呆的王维诗兴大发,写下名诗《鸟鸣涧》。现代科学史上更不乏这样的例子:牛顿在闲暇时偶然看到苹果落地,由此引发了他对地球引力的思考;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半睡眠状态中,隐约看到众多原子排列成蛇一样的长链交织缠绕,从而揭开了苯分子的结构之谜。发呆可以增强创造力,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人不可以不发呆,但是发呆不是摸鱼,更不是躺平。它是一场时空静止的远行,是我们夙兴夜寐后的一种自我剖析与淬炼成长,是德尔菲神庙前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的一种成功实践。每一个人都可以试着用发呆来奖励自己。人们在发呆的时候,说不定脑海中就会迸发出一个绝妙的创意。

尤其是小孩发呆时,我建议不要轻易打扰他们。很多时候,小孩发呆的过程是让心在走路,他们拥有童心,能看到很多大自然中最善的、最美的、最真的瞬间。比如《光》这首诗:“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坊间传闻,这首诗就是7岁小诗人姜二嫚在发呆时观察和想象到的,特别贴切、流畅。这些闪亮的、真实的发现,如果让一个成人去捕捉,或许还得拐一百零八道弯,甚至不一定能写得出来,达不到这样仿佛被特别细小的毛毛春雨扫过的效果。

当然,发呆有理,不仅环境要适宜,姿势也得帅。无论职场或是其他场合,有几个高效“放空”的技巧还需要学习一下。首先,要确保环境安全,进一步提高对周围动态的敏感性,避免处在不安全的环境边界。其次,有条件的话,可以试着把头靠在椅背,或者用手臂支撑头部。

木心在诗歌《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愿,日后在更多的学校和工作场所设立更多的发呆区,让每一个“走不动路”的灵魂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切口,得到片刻的喘息,再让每一份失落的心都被感同身受,向春天驶去,再行“狂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