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能“保鲜”多久

鱼,自为鲜,喜者众矣!因此,一条鲜鱼出水即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寿命极有限。不过,一旦获鱼者将其赋予了礼品的属性,而受礼者又赋予其特殊用途或特异品性,其寿命往往在史册上长存,甚至不受时间的约束。看春秋时的一条“礼鱼”,便在《史记》里“保鲜”了两千多年。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的丞相。故事从公孙仪一进后堂开始,娘子笑盈盈相告:今晚烹鲜,有人闻你素爱吃鱼,送来一条鲤鱼,活的哩……公孙仪坚辞不受。娘子纳闷儿:好鱼却不受鱼,为甚?公孙仪爽快地答道: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收,如果我收了这“礼鱼”,定会迁就;如果迁就,定会枉法,而枉法便会丢位罢相。如是,我再喜欢食鱼,也没鱼可以吃了。(《史记·循吏列传》:“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

娘子认为,人情社会嘛,礼尚往来,这是忒细小的事,小节都够不上,是细节。公孙仪正色道:确是细节,然细节决定成败呢。这个生活细节可算经济账,也能算政治账……

时光过去百年,后代官吏中自有有心人看懂了公孙仪的“账单”,又借“礼鱼”作了一篇美文,这次的题目是:“羊续悬鱼”。说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甫一上任,府丞闻长官素爱吃鱼,即送来一条本地有名的白河鲤鱼。羊续为官清廉,自然不受,无奈府丞丢鱼即走。谁料,他第二次送鱼上门时,却见其第一次送的鱼高挂在大堂屋檐下,经风吹日晒已经风干。从此,这“礼鱼”瞪着苍白的干鱼眼,警示后人别再送礼。

送一条鲤鱼,在水乡实在不算什么,不过是一点土特产嘛,非重礼也。但在羊续眼中,此举和行贿百金并没有什么区别,他对家人说的一席话,堪称这鲤鱼的“保鲜之术”:

这鱼一般,但送进官门成了“礼鱼”就不一般了。民间讲礼尚往来,然官府上门之礼无轻重,皆为宜腐之物,不会因为其价值之微小而改变其性质。况且,这“礼鱼”是冲着官位与权力而来,今天收了鱼,后天送美酒,然后还会送来“礼金礼银”。如此,送礼就是行贿,为官者受礼也就是受贿,须决绝而待之,拒一鱼可避百害呢……

我喜欢这一条“保鲜”的干鱼,尽管它瞪着苍白的眼。明代清官于谦有《初度》一诗:“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其中“悬鱼”讲的就是羊续拒贿的典故,“清风”则非止“一枕”,而是吹满乾坤,吹彻史册。

由羊续这一条“干鱼”想到史上种种,启示深深。官者,关也,官要过得去,要义是,关要过得去。何“关”?一说,当官要过五关,权力关、金钱关、名利关、人情关、美色关是也。其实,何止五关呢,要较真,五十关有没有?要论官与“关”利害最大之一关,应属环境关。

几乎所有落马的贪墨者在“忏悔录”中都会将自己的身陷囹圄归结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接下来是“下属争贿”。果真如此吗?羊续置身之境,堪称中国历史上贪腐最盛行的时代之一。家喻户晓的蜀汉开国者刘备每每谈起往事,总会“叹息痛恨于桓、灵”。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在《赐萧瑀》诗中写得分明:“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狂风中才能识别出坚韧的草木,在乱世里方能分辨出忠诚之臣。同理,争贿与谄谀,逆境和险境,恰好考验着为官者的操守和品质。形形色色的诱惑,不是古代人的专利,故此,羊续的一条“礼鱼”已经“保鲜”了一千多年,尽管是一条瞪着苍白眼的干鱼,我仍希望它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