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沙漠

沙漠常常给人以奇妙的印象,流动的沙丘有的呈新月型,有的呈抛物线型,那圆润的“面颊”常常吸引人的喜爱。沙丘上布满波纹,犹如大海在这里流过,留下了波涛冲刷的痕迹。如果恰好有驼队在沙丘上缓行,便会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沙漠给人以诗情画意,使人产生种种遐想。

沙漠具有流动性,中国古代称之为流沙。在《禹贡》和《山海经》中,都有关于流沙的记载。“沙漠”最初写作“沙幕”。为什么叫沙幕呢?《山海经》解释说:“沙土日暮。”据此可知,沙幕的得名与沙尘暴有关。在沙漠地区,沙尘暴时有发生,当沙尘暴出现之际,地上的沙土被吹上天空,弥漫于天地之间,变得天昏地暗,仿佛是张起帐幕将太阳遮盖,故称之为沙幕。

到了近代,将沙幕改称作沙漠。“漠”意为广大,又有寂寞的意思。沙漠地区没有人烟,死一般的寂寞,正符合沙漠的特点。因此,沙漠一说更为确切,容易被人理解和认识,故而沙漠这种说法广为流行。

沙漠又有瀚海之称,见于《史记》。崔浩注释说:“北海名,群岛之所解羽,故名翰海” ,“翰”原指长而硬的羽毛,古代用来写字,后来借指毛笔、文字、书信等。北海上漂浮有许多水鸟的羽毛,故称翰海。沙漠有波纹,极似海洋,然而沙漠无水,其实是“旱”海。旱、瀚音同,可以通假,二者可以互用,故沙漠也被称作瀚海。古代文人将沙漠称瀚海,以示其雅。

沙漠,英文作Sand desert,是地球表面大范围的流沙堆积。其范围应大到何种程度,没有人做出定义和说明。不过,从现存的沙漠来看,其面积大都在数千平方千米以上。中国是沙漠比较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比较大的沙漠、沙地有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腾格里、柴达木、毛乌素等12处。这其中有的称沙漠,有的称沙地。科学界将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作沙漠,将半干旱区的流沙堆积称之为沙地。

沙漠就其形成的时间和原因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自然沙漠;另一种是因人类生产活动而形成的人造沙漠。人造沙漠是我国着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提出来的,已被国内外学术界采纳接受。

沙漠的沙粒来自岩石。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多次隆起形成山脉;不过由于风蚀作用,山脉又多次被削平。山上的岩石在风蚀过程中,变成了碎石和泥沙。它们被流水冲积在湖泊和海洋中,根据沉积学原理,碎石先沉积,泥沙后沉积。沉积下来的泥沙,由于沧海变桑田的原因,上升到地面,在风力的作用下飞扬、扩散,最后形成了流动沙丘,这就是自然形成的沙漠。塔里木盆地在地质时期是海洋,被称作塔里木海,与今地中海相连通,又称古地中海。后来由于地壳隆起,塔里木海变成陆地,原来海底的泥沙经风力的筛选和搬运,形成了范围很大的流沙堆积,这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

由于沙漠的出现与大湖大海有关,故而在一些沙漠中残留有湖泊,呼伦湖、贝尔湖都是地质时期古大湖的残余。地质时期出现的沙漠,有一部分被黄土覆盖。黄土是沙漠的伴生物,沙漠中颗粒最小的尘土,在季风作用下漂浮移动,于下风区慢慢降落、堆积,最后形成了黄土。这个过程有如农村的收麦扬场,籽粒落在原地,秕谷则堆积在下风区。

黄土覆盖在沙漠之上,其下伏的流沙称暗沙。在历史上,由于战争、耕垦等人类活动,黄土层遭到破坏,地下的伏沙暴露出来,受风力影响出现了第二次搬运和堆积,形成了新沙漠。由于它的产生和人类活动有关,故而被称作人造沙漠。

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库姆塔格、柴达木等沙漠,都属于自然形成的沙漠。通常沙漠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又有人为的原因,具有二重性特点。

沙漠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一些沙漠地区埋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多数沙漠地区光能丰富,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钱学森曾提出沙产业理论,其宗旨便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能。沙漠沙本身也是一种矿物资源,75%的沙漠加上25%的生石灰,可以制造出免烧的硅砂砖,用来代替黏土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