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知道镇江,是上小学时读到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后来又在课本里读到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诗。老师说,这些诗词都涉及镇江,我也一遍又一遍地加深了对镇江的认知。
真正了解镇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镇江上学之后,从那时起,我开始一步步领略这座城市的美丽山水。
镇江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城南有着名的南山,山上有昭明太子编撰《文选》的读书台,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城北昔日临江,分布着闻名遐迩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现为国家AAAAA 级景区。城内古传有“三山五岭八大寺”。宋代陈亮说镇江是“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宋代着名书画家米芾赞誉镇江为“城市山林”。南宋叶梦得描述镇江“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陆游云:“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辛弃疾写镇江更有气势:“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那时,我和同学多次去过“三山”和南山,在一次次惊艳镇江山水的同时,更为其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而折服。
北固山不高,有刘备招亲的甘露寺、“天下第一江山”石碑。明代《京口三山志》载,梁武帝御书“天下第一江山”,南宋吴琚重新书写,清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此碑成为北固山乃至镇江山水的重要名片。
北固山横枕大江,风景秀丽,文化叠层深厚。诗仙李白在此写过:“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名句。唐代时芙蓉楼建在北固山支脉的月华山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多景楼情有独钟,写下诗句“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还有很多英雄豪杰,在此遥想三国峥嵘历史,渴望一展才华,壮怀激烈,写下许多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两度登临北固亭所作,“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视野宽阔,意境深远,令北固山获得“宋词第一山”美名。文天祥的《脱京口》包含15首诗。公元1164年,陆游调任镇江府通判,在此写下《水调歌头·多景楼》。与北固山相关的诗词有100 多首。像北固山这样汇聚这么多顶级大家,诞生这么多顶级诗篇的地方,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处。
金山原是长江中的小岛,久以“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为人称道,清光绪年间与陆地连成一片,以“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而闻名。山上有始建于东晋时期的金山寺,其大雄宝殿曾于1948 年毁于火灾,我读书时还未重建。
金山名胜古迹甚多,涉及的古诗词也俯拾皆是。唐代张祜写金山“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沈括赞其“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宋代王安石写慈寿塔“数重楼枕层层叫,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辛弃疾也曾登临金山,作“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苏轼先后11次到过镇江,留下传世诗词上百首,其中金山诗有《游金山寺》等18首。据《坡仙集外纪》记载,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作于山东密州,而是金山寺妙高台。
焦山原是长江中四面环水的岛屿,因东汉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以前,我们去焦山都要坐渡船后上山。其以大字之祖“瘗鹤铭”为代表的焦山碑林,以及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此山曾留下李白的《焦山望松寥山》、苏轼的《自金山放船至焦山》、吴琚的《春日焦山观瘗鹤铭》、郑板桥的《送友人焦山读书》等。1751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曾作《游焦山作歌》,令焦山一时名声大震。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均驻跸镇江,焦山留有乾隆行宫及诸多御笔墨宝,他的“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不愧为皇家气象。据《光绪丹徒县志》所录,乾隆在镇江作诗115题143首,被称“皇阿玛的镇江诗”。
南山古木参天,竹林繁茂,清泉细流,以幽雅宁静着称。我们曾经在此登山、野炊、朗诵诗词。至今犹记唐代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康熙的《竹林禅院》:“一径入深竹,数里来上方。丛生岩磴密,枝拂云烟长。”以及李绅的《望鹤林寺》、苏轼的《游鹤林寺》等。
也许是耳濡目染,也许是对文学的偏爱,我们很多同学开始喜欢诗词,在学校发起成立了梦溪诗社,聘请全国着名诗人丁芒和镇江师专杨积庆、周仲器教授担任顾问和名誉社长,经常举行校园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竞赛活动。我对诗歌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研究诗词,撰写的毕业论文《试论中国山水诗的形成》,发表在公开出版的《镇江师专学报》上。工作后,我曾经担任梦溪诗社指导老师,并主编过社刊《梦溪诗苑》,同时利用担任《镇江师专报》文艺版责任编辑的机会,支持学生诗人创作诗词。我调离学校后,虽然在工作中很少用到诗词,但关注和学习镇江诗词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并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我发现镇江的历史诗词博大精深,镇江无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诗词之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