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诗词发端于魏晋南北朝,当时有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大多在建康(即南京)。镇江紧邻建康,北临大江,南据峻岭,位置重要。由于战争频发,不少中原人士南迁,其中“永嘉南渡”规模较大,促进了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融合发展。陶渊明,公元404 年行经曲阿写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南朝谢灵运的《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曰:“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皐。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这是现存较早咏写北固山的诗篇。颜延之的《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被萧统编入《文选》,其中“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为名句。鲍照吟写了《蒜山被始兴王命作》《从拜陵登京砚》等。他们在镇江写下了吟咏镇江的第一批诗作。
这时,镇江民间也出现了歌唱纯真凄婉爱情的乐府民歌《华山畿》:“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表达了女子为情所感和为情而死的决绝态度,成为梁祝故事的雏形。这些诗,是镇江大地最早绽放的绚烂花朵。
镇江的诗词,繁荣于唐宋。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通航,漕运移于京口,凡仕宦、商贾、应举、游幕大多经过此地。城内山峦叠嶂,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无不登山临水,吟咏流连。孟浩然、王湾、王昌龄、李白、陆龟蒙、戴叔伦、杨凌、唐江和来自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等均有镇江诗篇。李德裕三任镇江刺史,写下“多景悬窗牖”之句。北固山今有阿倍仲麻吕的《望月望乡》诗碑,意境与李白《静夜思》神似。郡内名士亦留有千古佳篇。许浑现存诗530 多首,着《丁卯集》。张祜在西津古渡留下《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让人印象深刻。《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唯一一首由女性创作的诗歌《金缕衣》,作者便是镇江才女杜秋娘。她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强调“莫负好时光”,催人奋进。
北宋初年,江南繁富,许多达官贵人、文化巨匠来此宴集行吟。士大夫亦多于此筑室置园,娱亲逸老,一时京口名园星布,甲第云屯,文士会集。
从北宋到南宋,范仲淹、梅尧臣、曾巩、沈括、王安石、苏轼、陈亮等名公大佬,都曾在此流连并写有名篇巨着。曾公亮“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以动写静,平中见奇。释仲殊的“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为镇江增辉。
南宋与金对峙时,京口成为军事要地,陆游、文天祥、辛弃疾、戴复古、吴琚、陆秀夫等一时英隽,极目长江东逝水,吊古伤今,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元明清时期,汉族着名诗人赵天锡、唐寅、杨一清、祝允明、王世贞、孔尚任等诗家词人均留有名作。《全元诗》收集元代蒙古族萨都剌的诗794首,其中镇江诗最多。明代王阳明11岁途经镇江金山寺,作《咏金山寺》:“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有人怀疑其事先准备,改命题作文,他再作一首《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众人皆服。日本森槐南曾作《夜过镇江》:“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
此时,本地“京口三诗人”“京江七子”“嘉隆八子”等地方流派也名重一时。清代“京江画派”的画家大都擅长诗词,其中有“淡墨探花”之誉的诗联书画家王文治,既是“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京江诗派”的领袖。他们寻梦诗和远方,情醉山水镇江。
进入近现代,着名思想家龚自珍定居丹阳,辛亥革命之上将军赵声出生于镇江,陈毅元帅在句容茅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镇江写下的诗篇,使镇江江山增色,大地增辉。
《文心雕龙》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千百年来,无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在镇江登高望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揽景抒情,让古城镇江沐浴旖旎墨香,诗意万千。这些诗词展现了镇江壮丽的江山美景,赞美了不朽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表达了高远的志向、独特的心境和深厚的思乡思友之情,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诸方面,给人高度的艺术享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有益的精神熏陶。
编于清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收集2200 多人的诗词4.9 万余首,其中歌咏镇江的有千首之多。我国有5 万多首唐诗、2 万多首宋词、3800 多首元曲。据有关资料,历代名人涉及镇江的诗词达万首之巨。满目山水画廊,处处诗意镇江。
镇江,一城山水半城诗。因为名诗美词,爱上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