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的三个框(2)

了解了情绪和事实,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判断对方的期待。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客服,接到一个用户的投诉电话,说收到的商品有破损,他很生气。我该怎么反馈?是不断地跟客户道歉,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吗?显然不是。如果你被对方暴跳如雷的情绪带着走,就没法听懂他真正的意思。越跟他说“别生气”,就越是在火上浇油,把一起针对公司的投诉变成私人恩怨。

实际上,我们应该在头脑里画出3个框,分别放入事实、情绪和期待:

事实:对方收到了一件破损的商品。

情绪:他很生气,也很着急。

期待:赶紧换货,最好还能补偿他的损失。

所以,不要跟他在情绪上纠缠。首先,承认他不应该有这样的遭遇,然后承认错误,道歉,紧接着跟上一句:“我马上给您补发新的商品,并且同步发给您一个小礼品,希望能弥补一点点您的损失。”

发现对方真实的期待后,我们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大部分时候,只要我们梳理清楚事实和情绪,就可以明白对方的期待。但在有些情况下,对方只说了一两句话,传达的信息非常有限,很难分辨出他内心真实的意图。这时我们就要利用反向叙述去挖掘更多的信息。

所谓“反向叙述”,是按照自己理解的逻辑,重新描述一遍前面通过结构化倾听获得的信息,请对方做个确认。

那么,反向叙述的时候,具体的操作要领有哪些呢?你可以按照这3个步骤走。

这是一个“排雷”的步骤。我们在沟通中之所以不清楚对方到底想要什么,很多时候是因为情绪的阻隔。他的情绪会影响他的思考和表达,进而增加我们倾听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该预先排除干扰信息,提前处理情绪这个“地雷”。

然而,情绪是对方的,就算我们识别出来了,怎么帮助对方将其从沟通中剥离呢?

最简单的方式,其实是点破和接纳对方的情绪。

这一点在三四岁的小孩身上同样适用。孩子如果情绪失控,不停地大哭大闹,你只需要问他:“你现在是很生气,还是很着急?”孩子可能会立马安静下来。这是因为此刻他需要切换状态,审视、分辨自己的情绪。而只要他从原先的状态中跳出来,就远离了“情绪地雷”。

这里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说“你别生气,你别着急”。因为这是在否定对方的情绪。对方会把这种否定视为对他本人整体的否定。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更生气。

你要做的,是点破——“我知道,这个时候你肯定特别着急”——对对方的情绪给予正面的回应。对方如果感觉到他的情绪被你接纳了,就会慢慢回归到理性状态。

就说这么一句,不要纠缠,立马进入第二步。

信息挖掘主要是在这一步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听到的事实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您刚才说的这几点,我的理解是……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对方就会给你一个肯定的确认;如果不对,那他会补充更多的信息。

这是一般情况。但有时,对方表达的信息,我们可能压根儿就没有听懂。这时,不要逃避,可以借由一系列提问的技巧去追问。比如:“您能跟我再展开讲讲吗?”甚至,再诚恳一点,直接说:“不好意思啊,这里我没听太明白,您能再跟我说说吗?”

很多人怕对方会不耐烦,便不好意思追问。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可能会有点儿不耐烦。但请你试想一下,追问带来的后果是他现在稍微有点儿不耐烦,不追问带来的后果是你完全做错了。你选哪一种呢?

通过追问获得信息之后,就进入反向叙述的第三步。

所谓“明确行动”,是按照前面的所有信息,把对方的期待翻译成接下来可实施的行动方案,让对方清晰地感受到,你确实听懂了他的意思,并按照他的期待规划出了行动路线图。到这一步,就完成了反向叙述——获得所有信息,也让对方放心的全过程。

一个倾听高手,自己听懂很重要;把自己听懂的信号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有掌控感,从而让双方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