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菜篮子

47年前的那个数九寒冬,我正上初一。重病缠身的祖母长年卧床,家里条件艰苦,儿时缺吃少穿,冬天感觉特别的寒冷。父母每天要到生产队上工挣工分,叮嘱时年不满6岁的小妹照看祖母。小妹与小伙伴玩耍,等我中午放学回家时,发现祖母早已僵硬在马桶边,那一年祖母78岁,那一天,离放寒假还有一个星期。

当时的情景让还是少年的我痛不欲生。祖母应是下床小便,力不从心栽倒在马桶边……我迅速把瘦小的祖母抱在怀中取暖,又是喂热水,又是把她老人家放在门前晒太阳,希望阳光能让她老人家复生。少年的我手忙脚乱,寄希望上帝保佑,尽管是徒劳的,我也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因为老人家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祖母是个小脚奶奶,走路摇摆,但很稳健,在村里邻居中人缘特别好,心肠也特别的善良,乐于助人,邻居小孩来玩,哪怕是一口热粥也要让来玩的小伙伴喝一口。

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祖母的菜篮子。祖母一生中用过多个菜篮子,有大号的、小号的,功能不同。菜篮子成了祖母劳作的一部分,成了维持生计的工具,成了助我完成小学学业的动力。

春天,祖母的小菜篮子用来采装猪草。每年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田野边、树丛中、河道旁、阳光下,都留下她小巧的弓着背的身影。每天早上我背着书包向学校飞奔,祖母就挎着小菜篮子消失在绿油油的田野里。等我中午放学回家时,就看到满满一篮子猪草放在猪圈里,里面有锅巴菜、野芹菜、蒲公英、马齿苋、三叶草、马兰头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部分家庭都缺粮,有时祖母还会将采来的猪草煮菜粥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里养了两头猪,一大一小,大猪带小猪,有利于猪的成长,很少出现大猪欺负小猪的现象。大的出栏后,接着再买一头小的混养,一般一头猪养一年左右。那时的猪大部分为黑色本猪,比较难养,加之猪饲料大部分为米糠拌猪草,营养跟不上,长得慢,毛色粗糙,养一年是常态。有时加一些大麦连皮加工成的粉拌猪草喂猪,算是高档饲料了,这样养的猪毛色发亮,长得快,一般10个月不到即可出栏,但这样的饲养法一般人家养不起。

后来,祖母年龄增大,加之心脏病经常发作,割猪草的机会和量越来越少,家里常年只养一头猪了。祖母养猪每年为家里创造毛收入60元左右,在那个年代算是不小的收入。特别是到食品公司卖猪的那天,全家特别开心,有这笔收入,可以添置新衣服、买糖果,多买些猪肉吃了。那时的猪肉定价为7角4分钱一斤,盛夏高温季节会适当降价。那时父亲买肉一般是买半斤左右,大部分是买肋条肉、肥肉、猪脖子肉,不打秤,看上去量多些。一个月买两三次,算是开荤了。有了这笔收入,冬天就可以到县城浴室洗把热水澡,夏天就可以买冰棍了,别提有多开心,家里像过年一样,这是祖母辛劳一年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