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观鸟记

法源寺历史上有很多大事件,王孙贵族、社会名贤常来此游览,并留下墨迹和逸事。然而,任谁也不会留意到己未年六月十八这一天。这一天,大画家齐白石在法源寺的地砖上,捕捉到一只鸟的踪迹。

鸟的影子啊,倏忽间便消逝了,如何得以捉摸呢?

而齐白石确实捕捉到了。这是神迹一般的犒赏。

齐白石曾两次居住于北京法源寺,分别是1917年和1919年。齐白石从老家湘潭到北京,一是为了逃避家乡战乱,二是为自己的绘画寻找机遇。

1919年6月18日,齐白石与朋友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的羯磨寮闲谈,话语间,忽然发现地上的砖纹有磨痕,颜色发白,似一只鸟的形状。齐白石被这只鸟吸引,盯着看了好长时间。之后,他把纸铺在地上,照着画了一张草图。这张草图,伴随了齐白石的后半生。以上细节,是齐白石在草图的题跋中记录的,可见这一时刻的真实和重要。

这只鸟,是专为了齐白石而来。

彼时,齐白石已经在画坛苦苦求索几十年。白石擅画,不到二十岁,他便将宋画中的鸟兽临摹得毫发毕现。三十几岁,可以绘制人物着轻纱的画像,轻纱下复杂的纹饰清晰可见。然而,沿着工笔写实一路走,纵然技法再高超,也摆脱不了“画匠”的身份。为了洗尽画中俗气,他反其道而行之,临摹八大山人冷逸一派,却仍旧迷茫,脱落不出自家面貌。

1919年,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已经56岁,只身闯荡北京画坛,受尽冷落,由于缺乏学术背景被称为“乡巴佬画家”。一面是家乡战乱,担心亲人被战火灼伤,一面是画不出名堂,苦闷孤独。居住在寺院,虽然清净,却也有些落魄的意味。

然而就是在这素朴清寂的法源寺的羯磨寮,齐白石在黑暗中走着夜路,走着走着,天亮了。

受了这只鸟的启发,齐白石转而追求“天然之趣”,其后又在友人陈师曾的鼓励下,大胆开创红花墨叶派,在“天趣”的路上深掘,终于别开生面,一举成功,跃上了艺术新境界。

这张珍贵的鸟画草稿,被称作《砖纹若鸟图》。我任性地将其称为《鸟迹》,一只站立的鸟,稚拙、空灵,只有轮廓,不见纹理,像是儿童的简笔画。齐白石晚年笔下的和平鸽形象,安宁恬淡,显然是由此形象衍生而来的。没有它,便没有后来的齐白石。

光阴无痕,只怕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