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年俗记忆

过春节,鄂西北竹山县叫过年。竹山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因此年俗也就特别多。

打扬尘

每年腊月二十四,是乡村农家大扫除的日子,也叫打扬尘。

打扬尘不能用旧扫帚,要用新扎的专用工具。从竹林砍一捆竹枝,梳理整齐,用绳子扎成刷子状,从不带叶子的一端中间插入一根长竹竿,就成了打扬尘的主要工具。

打扬尘要穿上旧衣服,免得把好衣服搞坏;要戴上草帽,防止灰尘进入眼睛;要把吃的东西和能搬动的家具搬到屋外,不好搬的用塑料布遮盖好,尽量不弄脏。

准备工作做好后,女人领着小孩子擦洗搬出去的物件,男人则从上到下收拾屋内。先用新扎的大刷子扫去房顶、房梁、楼枕、墙壁上的灰尘和蜘蛛网,再轻轻取下遮盖家具的塑料布,拿到外面清洗,然后用抹布把家具、器皿擦拭干净,最后把地面清扫干净,把屋外的东西搬进来。

室内焕然一新,还要将房前屋后也整理一遍—清理排水沟,平整院子,补好屋檐坎,清除四周的垃圾,美化环境。打下来的扬尘也不能随意乱倒,而是和灶膛里、火塘里的柴火灰一起拌好撒在地里,既可肥田,还可以灭杀害虫。

贴春联

春联也叫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乡村中的春联,一般都是自写的,这可忙坏了字写得好的人。不过,他们也乐于在这个时候泼墨挥毫展示自己的才能。

春联内容,有对过去一年的归结,有对未来一年的希望。例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春到人间天地知,福落门庭院生辉”……山清水秀、风调雨顺、物阜民丰、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三阳开泰等,更是春联中的高频词。

贴春联的顺序一般由内向外,先贴房门、后门、厨房,然后在灶头上贴上“吉星高照”,储物间的门贴上“五谷丰登”,猪圈、鸡舍贴上“六畜兴旺”。最后是正屋大门。旧时约定俗成,大门贴过春联之后,要债的都不得上门打扰,以确保祥和,方便人家安心过年。

贴年画

贴年画,是乡村过年时一个比较普遍的习俗。每到除夕这天,家中的长辈会把早已准备好的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大胖小子等形象各异且色彩丰富的年画贴在自己家的堂屋墙上。大红色的对联,配上色彩丰富的年画,顿时让整个房屋、院落都充满了过年的气氛。

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有《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故事年画很吸引人,《红楼梦》《白蛇传》《杨家将》《八大锤》《水浒传》《牛郎织女》等,年画内容很丰富,还有桂林山水、九寨沟、张家界、苏州园林等风景照片。

门上一般贴门神。门神是老百姓信仰的能够驱邪避鬼、保卫家宅的保护神。门神有武门神、文官门神等类别。武门神即武官形象,以神荼、郁垒、张飞、关羽、秦琼、尉迟恭等武将为代表。一般贴在大门上,东边为上,贴秦琼的像,西边为下,贴尉迟恭的像。文官门神有魏征、包公、文天祥等,一般贴在正堂屋及厢房门上。贴门神有诸多讲究:门神不能贴反,左右两边分贴两扇门上,脸要相对,兵器相对门中间,寓意同心协力;门神不能贴串,秦琼就是和尉迟恭相对,如果左边贴神荼,右边贴尉迟恭就会闹出笑话

团年饭

团年饭,又称团圆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人们习惯以一顿团年饭为一年的结尾。竹山叶姓人家和沈姓人家的团圆饭在腊月二十五,毛姓人家则在腊月二十八。“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黄州佬。”黄州籍贯的人吃团年饭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的凌晨。

绝大多数人家吃团年饭在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具体时间,有的在早上,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晚上。也有几家一起吃团年饭的,早上在这家,中午赶那家。大人们按计划操办,着急的是孩子,听见鞭炮一家接一家地响起,就一趟一趟到厨房“视察”。

团年饭是丰盛的、隆重的、喜庆的。荤的、素的,冷的、热的,蒸的、煮的,炒的、煎的,甜的、酸的、辣的、咸的,火热登场。猪肉、鱼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洋芋、萝卜、豆芽、白菜、菠菜、香菜,各种肉菜一应俱全。

红烧一个红红火火,清蒸一个健健康康,爆炒一个财源滚滚,水煮一个团团圆圆,再炖上一锅“开心快乐汤”,那叫一个美呀!猪头肉、猪尾巴一定要有,寓意“有头有尾”;鱼肉必不可少,寓意“年年有余”;甜菜一定要有,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菜上齐,人落座,鞭炮点上,大门一掩,长者发话开席,一家人共同举杯,会喝酒的喝酒,不会喝酒的喝饮料,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年夜饭,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饭香、菜香、酒香中蕴含的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