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诗《江南》是一首广为传颂的千古名作,生动展现了江南劳动人民的采莲场景。诗的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反复咏唱,描绘鱼儿在莲叶间穿梭嬉戏的情景,趣味盎然。按照《乐府诗集》的分类,《江南》是一首相和歌,也就是“一人唱,众人和”的歌谣。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汉代的某一天,一群年轻男女正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采莲,有一位领唱者咏唱了诗的前两句,随后众人合唱“鱼戏莲叶间”,再分组咏唱“鱼戏莲叶东”一直到“鱼戏莲叶北”。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人们在描述彼此相对的两个方位时,通常会说东西、南北,而不说西东、北南。如果四大方位连在一起,一般习惯说“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也是先东后西,先南后北。虽然也有“南北西东”这样的表述,但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前面两种。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中记载,孔子自称为“东西南北人”,意思是四处奔波、居无定所之人。我们熟悉的北朝民歌《木兰辞》,用互文的形式描述木兰出征前到各个集市采购装备,也是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我们习惯说“东西南北”呢?这就要从古人对方位的认知说起。
如何确定四大方位
人类文明产生之初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期,并没有什么方位的概念。当人类开始尝试确定方位的时候,所能依据的最直观的标志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每天清晨从一边的地平线升起,傍晚又从另一边的地平线降落。如果在升起的位置和降落的位置之间连一条直线,就可以确定两个最基本的方向,这就是东和西的来历。
不仅中国人如此,世界上其他古代民族对方位的认知也与太阳有关。例如,今天我们将世界分为7个大洲,其中亚细亚洲简称为亚洲,欧罗巴洲简称为欧洲。亚细亚这个词汇最初的意思是“上升”,用来表示日出和东方;欧罗巴的意思是“没入”,用来表示日落和西方。后来,古希腊人就用这两个词汇分别指代爱琴海东西两边的土地。如今,人们依然把位于爱琴海东岸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半岛称作“小亚细亚”。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才逐渐演变为两个大洲的名称。
古人对南和北这两个方位的认识要晚于东和西。要确定南和北,仍然需要观察太阳的运行。我国位于北半球,每天正午太阳光照过来的方向为南,背阳的方向则是北。天气晴好的时候,在地上立一根竿子,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太阳照射下竿子的影长,影长最短的时刻便是正午。此时,影子的一头指向正北方,另一头则指向正南方。在一年的不同季节里,正午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又会沿着南北方向移动。
日出的东与日落的西
在确定四大方位概念的同时,古人又赋予它们不同的文化意涵。在古代,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大多数人都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充足的阳光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因此,古人崇拜太阳,认为它给世间万物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东是太阳升起的方位,所以东就有了光明、温暖、新生等意味,人们也就产生了一种对东的崇敬之情。
《诗经》中有许多将东与太阳结合的诗句。如《齐风·东方之日》中写道:“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爱情的诗作,诗中用东方的太阳比喻女子的美貌。另一首《齐风·鸡鸣》中写道:“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这首诗用东方天明时的早朝来劝诫君王勤政,认为只有君王勤政,国家才能昌盛。
与东相反,西是太阳落下的方位。每天太阳落山之后,世界陷入一片黑暗。人们都向往光明,不喜欢黑暗和寒冷,所以就会对西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逐渐形成了以西为卑的思想。不仅如此,由于日落意味着一天的结束,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结束,所以西就有了死亡、恐怖和不祥的意味。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将西方作为亡灵的居所,汉语里有许多以西方指代死亡的词汇,如驾鹤西游、一命归西,等等。
向阳的南与背阴的北
南和北,也有与东和西类似的寓意。南是正午太阳照射的方向,越往南走,阳光越充足,气候越温暖,动植物生长越旺盛。从古至今,中国人盖房子会尽量让房屋坐北朝南,把门和窗户开在南面,让更多的阳光洒向室内。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了以南为尊的观念。
在《诗经》中,出现较多的一个关于南的概念是“南山”,其他方向的山却很少提到。根据考证,在这些关于南山的描述中,只有小部分讲的是南边具体的某座山,其余大部分都是泛指南边的山。虽说四个方位都会有山,但是由于房屋朝向的原因,即便居住在四面都有山的地方,古人每天一出门,最容易看到的还是南山。更重要的是,南是日照的方向,象征着生命,因此南山的寓意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