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的人

英国人加文·普雷特-平尼特别喜欢偷懒,一天中有一多半的时间,他都不想干活。他热爱那些跟“懒”有关的事情,喜欢赖床,喜欢午睡,喜欢在工作日的下午发呆,出去喝咖啡、晒太阳,喜欢躺在草坪上无所事事地看着天上的云。

人生的前26年,加文活得很像他的父辈,向着成功生活一路高歌猛进:他中学就读于英国久负盛名的威斯敏斯特公学,大学先是在牛津大学攻读物理学,后来换成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哲学和心理学,随后在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顺利拿下图像设计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艺术总监,负责英国一家报纸的整体设计。

一切看上去风平浪静,直到加文遇到了自己的中学同学汤姆·霍奇金森。他们是威斯敏斯特公学的同学,毕业后,汤姆去了剑桥大学。他在25岁之前的人生也是一路坦途,读最好的贵族学校,考最好的成绩,毕业后拥有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按部就班地活着。

多年后重逢,两个老同学坐下来聊天时才发现,他们都讨厌上班,喜欢偷懒,只想无所事事地过一整天。

汤姆说,工作的这几年,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网中挣扎。他不喜欢上班,尤其讨厌早起,每天早上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从被窝里爬出来,一想到要去办公室,他就会崩溃,只能靠泡澡缓解压抑,所以他常常迟到,有时候磨蹭到中午还出不了门。

改变汤姆的是塞缪尔·约翰逊博士的一篇文章。约翰逊以勤奋着称,靠自己的力量,花费9年时间编纂出闻名天下的《约翰逊字典》。可让汤姆感到意外的是,约翰逊居然写过一篇关于“懒惰”的文章。原来这位大人物也爱偷懒,讨厌早起,不喜欢干活,一有机会就想发呆。

汤姆把这个发现分享给了加文。两个老同学在热烈的讨论中意识到,过去他们总觉得“一事无成”“坐以待毙”“随波逐流”是贬义词,活着就要努力奋斗,闲散懒惰是对人生有害的想法,但现在他们觉得,也许这些只是人们的一种偏见,偷懒或许不是一件坏事。

他们决定为“懒惰”正名。两个人先后辞职,开始践行一种懒人生活方式——他们想用自己的人生证明,懒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践行懒人生活方式的第一个项目是办杂志。1993年,一本名叫《闲人》的杂志诞生。汤姆负责文字,加文负责设计。他们在杂志封面特意标注:“游手好闲者的专业读物。”杂志名称也有说法,它来自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文章中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或者期望成为,一个闲人。”

这本杂志一直发行到今天,每期固定的卷首语是这样写的:“《闲人》是一本倡导自由、快乐和无所事事的艺术杂志。我们相信,懒的概念在当代社会遭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事实上,闲下来是幸福生活的关键要素。我们希望用振奋人心的哲学、评论和反思文章激发你的懒惰意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提供变懒的实践指南,帮助你追求一种更懒散的生活。”

时间久了,很多人自告奋勇为杂志供稿。在这里,有人负责采写人物长报道,寻找懒出新意、懒出特色的人物,也有人分享实际的偷懒经验,比如,如何在闹钟响了之后继续有效赖床、打电话请病假可以有多少种理由。还有一个栏目是理论研究,为所有懒惰行为寻找历史依据,引经据典地分析,为什么我们应当反对早起,扔掉闹钟,把“人生5年规划”扔到垃圾桶里。老子、王尔德和约翰逊博士的观点经常被引用;马克思的法国女婿写过一篇《懒惰的权利》,其中的言论经常被提及;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所描述的东方人的安逸生活,更是杂志发行至今非常受欢迎的引用来源。

唯一的问题是,这本越来越受欢迎的杂志并不怎么挣钱。但是他们依然相信,“懒”是一项可以谋生的事业。汤姆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是,他们因为办杂志结识了天南海北的朋友,了解到千奇百怪的故事。正是在朋友聚会的酒后闲聊中,他们发现苦艾酒的存在,最早做起了苦艾酒进口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