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京出生的孩子,我可以说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人之一,今儿个,我想跟您唠唠咱北京人最普通的“买肉”经历。
1976年底,我在北京东城区方家胡同附近居住。那时国家还在实行计划经济,没取消“粮票”等购物凭证,猪肉也是定量供应,所以百姓当时最缺少的是“油水儿”。
我小时候是由我姥姥带大的。在姥姥眼里,我是最听大人话的孩子。可唯有一事儿除外,那就是我不爱去帮姥姥去“买肉”。
我是在姥姥过生日那天接了我姥姥的“将令”去二条胡同买肉的,具体任务是两毛钱“肥瘦儿”。
下午两点多,我就小跑着来到了副食商店门口排队,因为副食店每天下午两点进两扇猪肉。
这家副食店有五十来平方米,分三部分,“大肉组”在商店进门处对着的地方。这家店里的卖肉师傅叫“刁拳头”。他家和我姥姥家住一条胡同。
“刁拳头”那时二十多岁,个子不高,圆眼睛,留撇小胡子,一口“京腔儿”。据说“刁拳头”出生时由于他母亲营养不良,他长得只有成人的拳头大小,故取名“拳头”,又因姓刁,故唤作“刁拳头”。
此刻的“刁拳头”正靠在柜台里的一张椅子上,听着京剧《智取威虎山》,激昂的唱腔使他的精神十分振奋。“刁拳头”干工作倒不怕脏累,可就是爱跟顾客吵架。
下午三点半,买肉的人群在店里排起了长龙。
今天“刁拳头”心情不错,才四点,他就开始戴上套袖准备卖肉了。那时卖肉的师傅多半是“刁拳头”这样的壮小伙儿。由于挣得不多,所以难有积极性。
才卖了三十多份肉,“刁拳头”气儿就有些不顺了。起因是一个叫小民子的小孩儿引起的,因他不常来买肉,因此破坏了“刁拳头”的“规矩”。所谓的“规矩”就是给嘛吃嘛(方言,给啥吃啥),对于触犯规矩的人,他一向是不论老少一律“爱谁谁”!
“大哥,给我拿两毛钱的,要尽量瘦点儿的!”小民子是因为他怀孕的大姐想吃点儿瘦肉因此才提这要求的,此前他已经在这里整整站了两个多小时了。
谁知小民子的合理要求,竟被“刁拳头”看作是无理挑衅。他叉着腰,冲小民子嚷道:“我说你一个小毛孩儿,哪儿那么多屁事儿呀!”见小民子低头不搭腔,一脸愤怒的“刁拳头”接着怒道:“你一小孩儿,挑肥拣瘦的,你当我轻省(方言,不费力)呀!”“刁拳头”边说边拿眼盯住已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小民子,接着说:“你要有这技术,你自己来吧!”说完将刀头一下重重地剁在了案板上。他的刀足有一尺长,让人看着就心寒!
小民子差点儿就被吓哭了,脸色也由白转为红,低着头小声道:“那您就随便切吧!”
听了这话“刁拳头”更加火大了,瞪着本来就大的眼睛对小民子嚷道:“那你刚才是跟我逗闷子(方言,开玩笑)啊?”说着又用刀背一拍桌子。小民子被吓得转身就跑了!
“爱买不买!”“刁拳头”一脸不屑,又若无其事地卖起了肉。
可当一位秃头的老头儿买肉时,“刁拳头”又火了。
原因是老头儿提出要买肥的。“刁拳头”平时最受不得的就是被人家指使,因此他一听老头儿的话,气儿就不打一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