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老人的管教方式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2)

以我为例,我也会请爸妈帮忙带孩子。我小时候,父亲对我非常严厉。他可能心中有愧,想补偿我,所以特别疼爱孙子,什么都要给孙子最好的。很多老人都是这样,觉得过去对孩子太严厉,就特别宠爱孙子孙女。其实最深层的原因应该是老人希望留在子女身边,对子女有些用处。这种“有用”的感觉非常重要,对那些年轻时从工作、事业、人际关系中获得价值感体验的老人来说,“有用”就是他们现在价值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退休在家,价值感逐年降低。老人发挥自身价值的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证明自己对家庭还是有用的,于是将全身心投入家庭中,为家庭奉献自己的能量。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很可能用力过猛,以至于越位。如果这种情况已经发生,父母就要跟老人认真沟通一下。

我们家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便跟父亲说:“您宠爱孙子当然可以,但我才是孩子的父亲,希望您能尊重一下我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包括尊重我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孩子有自理能力,从小就教他要独立。如果您要替他做什么,我会制止您,让他自己做。我最终的目的是把我的孩子、您的孙子培养成能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对社会有用、对他人有利的人。”父亲认同了我的话。我随即设定了一些规则:比如孩子提要求,如果要求合理,家长可以满足他,不合理就不能满足;比如在孩子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内尽量不要去干扰他,因为外在的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变成一个无法专注的人。这些规则是我作为主导者制定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老人会对他说“这件事情你要找你爸商量一下”,或者“这件事情你得问你爸”。收到这样的反馈后,孩子自然会知道谁是他最重要的监护人,谁能在这个家里拿主意。这样一来,辅助养育孩子的老人的影响力自然会减弱。

跟老人沟通,而不是寄希望于跟孩子沟通

案例中这位爸爸的问题是如何跟孩子沟通,以便消除老人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显然,这位爸爸认为只要跟孩子沟通得法,就能消除这种影响。但是,4岁的孩子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很难对事物有准确的认知并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今天爷爷给我买了一根冰棍,我吃得很开心”,比如“今天爷爷批评我了,我很难过,不喜欢爷爷了”。

父母要重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如果担心老人忽略甚至取笑孩子的感受,就更应该重视、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后,我一般会跟他说几句话:“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想跟我分享?我很愿意听。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只要是合理的,我一定会满足你。”孩子听了这种话,会明白父母真正在关注他、无条件地支持他,那他不管有什么感受,都会愿意跟父母聊聊。这个聊的过程也是跟父母建立连接的过程。这种连接越深入,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就越强。可是如果父母对一个4岁的孩子说“爷爷奶奶这样教你是错的,他们不应该这样,爷爷奶奶再取笑你时,你要阻止他们,告诉他们不能取笑你”,4岁的孩子是没办法做到这些的。因此,通过跟孩子沟通消除不良影响,是一种很不现实的想法。

当老人忽视或取笑孩子的情绪时,父母应该跟老人沟通,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告诉老人,争取其认可和支持。父母一定要跟老人达成基本的共识:在这个家里,究竟谁是主导者,谁是配合者。有些老人比较固执,跟他们沟通一两次无法达成共识,那就经常性地沟通。要注意,在沟通中不要预设老人的方式是错的、不好的,否则只会导致双方的对立,最终依旧会演变为父母和老人的权力斗争,而孩子沦为斗争的工具。

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应对老人

孩子在幼年或更小的时候,基本性格已经形成。四五岁时,身边人(包括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而言没那么大。当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遭受挫折,这些挫折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恰到好处的挫折能启发孩子思考,锻炼孩子的能力,让孩子更加从容地面对困难。跟老人相处也属于恰到好处的挫折。有些孩子跟老人的相处模式和跟爸爸妈妈的相处模式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被允许的。好比成年人跟亲近的朋友、跟比较疏远的朋友、跟陌生人、跟领导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要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些不同的关系。

4岁正是孩子开始探索外部世界、发展多元人际关系的时候。跟不同的人互动,孩子才能更多地去感受、去思考、去选择。老人如何对待孩子,孩子会有自己的感受,他们也会根据这些感受作出回应。学习应对不同的人是孩子成长中一门重要的功课。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习如何应对老人,而不是在背后对着孩子批评、否定老人管教孩子的方式,这会使孩子困惑。举个例子,我在做婚姻辅导时接待了一些来访者,有些女士希望我能单独做做她们先生的工作,说服他们作出改变。这种要求我一般都会拒绝,因为我不想让自己陷入一种为难的处境。夫妻二人都对婚姻关系发挥着决定作用,所以我做婚姻辅导时希望夫妻都在场,我说了什么,他们各自又说了什么,双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能减少很多猜测。同样地,父母在孩子面前批评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让孩子陷入混乱。

当然,如果父母没能解决跟老人的冲突,这种冲突可能会被孩子利用。有些孩子机灵顽皮,在老人身边说老人的好话,在爸爸妈妈身边说爸爸妈妈的好话。这其实是孩子的无奈之举,因为父辈和祖辈的权力斗争或冲突没能得到解决,孩子感到压力,不愿作出选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应对方式。当然,这样的机灵还是不要为好。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讨好身边人,太过懂事乖巧,成了所谓的“小大人”,必然会压抑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这是很不可取的。

总之,老人的管教方式对孩子影响很小,而且能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管教方式,对孩子没有什么坏处。当然,作为管教孩子的主导者的父母要先解决好跟老人的分歧和冲突。父母太在乎孩子,才会去批判老人对待孩子的方式,但请不要忘记,老人同样很爱孩子。只要父母相信老人是爱孩子的、是真心为孩子好,就不会太担心老人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摘自人民邮电出版社《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限与规则》    作者:胡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