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决定在学校门口摊煎饼(2)

三、

正式出摊儿之前,我们看了些教程,也做了一些练习。但实操总是比学习理论要困难许多,更何况我们只是两个没什么烹饪经验的大学生,单是“点煤气”一项,就大眼瞪小眼地研究了很久。点着煤气之后,我们又被“如何把摊在煎饼铛上的液态面糊变成固态的薄饼”难倒了,反复试了好几次,面糊还是没法成形,不堪入目的试验品被接连扔进垃圾筐。等到薄饼稍微有了形状,又要努力把饼摊圆,不能奇形怪状,也不能有破洞,手腕的力度、“竹蜻蜓”倾斜的角度都要恰到好处(这里是最能见功夫的),最后摊出的煎饼才能又圆、又大、又平。

因为我不会单手打鸡蛋,所以轮到打鸡蛋时总是要把“竹蜻蜓”放在一边,用两只手打,动作烦琐,效率极低。于是,只好让旁边的“助手”专门负责帮我打鸡蛋,甚至到后来还让顾客自己来打鸡蛋。

下一个难题是如何给煎饼翻面。自己在家摊过鸡蛋饼的人应该有体会,想要迅速、利落地把饼翻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饼在铛上待的时间很关键,短了的话饼太稀翻不过来,太久又会粘锅,稍一使劲整张饼就破了。最开始,我都是用铲子试探半天,然后用手指和铲子夹着饼的边缘,鼓足勇气才敢翻面,但成功率不高,翻过来之后还需“补救”一番。

差不多摊了两三张勉强算是煎饼的煎饼之后,正好到了中午饭点,先前得知这一消息的“亲朋好友”们特意赶过来表示支持(看热闹)。出锅的煎饼卖相实在糟糕,但大家还是给了钱。忘了是当天中午的第几张,我终于摊出了一张比较满意的“作品”。带走它的同学把照片晒在微信朋友圈里,看着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四、

万事开头难。历经种种磨难,终于摊出一张像样的煎饼的我迅速地走上了正轨。第一天出摊儿的中午,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同学,甚至还有许久不见的高中同学专程打车过来捧场。他们在我的摊位前排起长队,我厚着脸皮说:“我的煎饼摊儿成了小西门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此火爆的场面,一方面归功于我的前期宣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摊煎饼”这件事对于大学生来说实在太有意思了。

每个前来友情捧场、瞧个新鲜或者用实际行动支持我的朋友,一边看着我紧张到手抖的生疏手法,一边好奇心十足地和我聊天,问我“为什么想摊煎饼”“哪里弄的煎饼车和原料”“从哪里学的这门手艺”……恍惚间,我觉得自己像是在接受人物专访。

但我不是明星,而且我的煎饼的卖相实在是惨不忍睹,成功率大概只有80%,而大部分成品装在袋子里就跟一兜子素炒饼似的,又散又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直到第二天中午,我才卖出第一份给真正的陌生顾客的煎饼—之前还是有路过的人想买来着,可一看到我的技法就被吓跑了。

五、

如果真要区分我对摊煎饼这件事是认真的还是纯粹为了体验生活的随便玩玩,只需要看我坚持了几天就能知道了。

但实际上我忘了到底是摆了4天、5天还是6天,总之后面几天已经很少有人光顾我们的摊位了—该瞧新鲜的也都瞧过了,该捧场的也都捧过了。大冬天的,又临近期末,没有人好奇到能天天来看我们如何摊煎饼;就算关系再铁,也没有人能顿顿吃煎饼。于是,更多的时间里,我们俩只是搓着手、尴尬地站着聊天,偶尔摊两个鸡蛋或者半个煎饼给自己吃。

我们原本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做一周,眼看着就要坚持不下去了。正好—真的正好,我的班主任老师找到我,大概意思是说院里很多老师、同学听说我摊煎饼这回事儿,觉得对学校影响不好,希望我尽快停止这种行为。而且我上大四,我的合伙人还在上大三,正赶上期末复习周,我这样对他也很不负责。

实话实说,虽然我听了这样的劝导心里不太舒服,但这个“台阶”真算是救了我们,不至于让我们骑虎难下,尴尬收场—难道还真要这么摊煎饼到毕业,从此开启路边摊儿的职业生涯不成?

总之我的摊煎饼体验之旅就这样草草收场了。我觉得挺好的。

六、

直到今天,我仍然经常在路边的煎饼铺买煎饼吃,经常看到不同的煎饼师傅将或稠或稀的面糊倒在煎饼铛上,用娴熟或者不娴熟的手法摊开面糊、磕开鸡蛋,在煎饼里面加入各式各样的配料:辣条、鸡排、油条、烤肠、咸菜……最后出锅装袋,递过来一份新鲜的煎饼。

“在路边摊过煎饼”这回事儿就像我还没看完就睡过去的那些电影一样,只是在生活中贴上了一个“我做过的事”的标记。它对于我来说,似乎没有任何收益和收获,也没能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经验,只是变成一份记忆藏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点儿谈资,等着有朝一日用它来虚张声势。

这么一想,我好像已经做过太多这样的事情了。